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特別關注 > 正文

簡訊:法國街頭的古箏聲里,流淌著鮮活的中國故事

時間:2022-12-02 08:55:27    來源:中國青年報    


【資料圖】

我是彭靜旋,一名在法國留學、研習音樂文化的民樂人,不過,大家或許更熟悉我的網(wǎng)名——“碰碰彭碰彭”。帶著從小伴我長大的古箏,我曾在法國的街頭演奏古意盎然的《漁舟唱晚》,也曾在瑞士的湖濱彈響俠氣飄逸的《相思風雨中》。在不用買票也沒有座席的“街頭音樂廳”,不論是相傳為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還是周杰倫的《Mojito》,形形色色、風格迥異的曲目,都可能出現(xiàn)在我的“節(jié)目單”中。一弦一柱之間,不同的彈奏方式,可以演繹出古箏的千百種魅力。我也很高興能在萬里之外的異國他鄉(xiāng)傳播古箏承載的中國文化。

多年以前,當我還是一個小女孩時,父母讓我挑選一件想學的樂器。走進琴行,我第一眼就看中了古箏。與古箏為伴的日子越久,我便越能領會到它在2000多年歷史中積淀出的獨特氣韻。為了在交流中打開眼界,加深自己對音樂的理解,我考入法國波爾多國立第三大學,在2018年踏上了歐洲的大地。

相比于每天都要高強度練琴的本科時代,我在法國修讀的碩士專業(yè)更偏重理論。但是,稍有一陣子不碰古箏,我就感到“手癢”起來。就像離開家鄉(xiāng)之后,我更想念中國的種種一樣。在波爾多,我發(fā)現(xiàn)大劇院前的廣場上常常有人開展街頭表演,其中不乏高水平專業(yè)人士,我加入了這個行列,由此開啟了一段始料未及的美好旅程。

第一次演奏,因為沒有什么期待,我一點也不緊張。直到彈完好幾首曲子,我才抬頭看到,好奇的聽眾已經(jīng)圍成了一個大圈。聽曲子時,他們站得很遠,但一等我彈完,便立刻有好幾個人湊上前來,問我彈奏的樂器叫什么名字、有多少年的歷史、來自哪個國家。

能被這么多觀眾肯定,我當然很開心,但我也很驚訝,原來普通外國人對古箏的了解這么少。在專業(yè)的音樂圈子里,中外音樂學院與樂團常?;ハ嘟涣?、合作演出,我以為中國民樂早就走出去了。但現(xiàn)實卻告訴我:古箏這么好的東西,很多外國人竟然一點都不知道。心底的聲音告訴我:要把街頭演奏這件事做下去,用琴聲讓更多人切身體會到古箏的魅力。

在國內(nèi)讀大學時,我雖然學的是民樂,但在課程體系中,我們都會學習西方的音樂理論、音樂史。國人對鋼琴、小提琴、大提琴等常見的西洋樂器也是耳熟能詳,很多家庭都會把孩子送去學。但是,在法國或其他歐洲國家,了解東方音樂、東方樂器的人寥寥無幾,音樂院校里也不會教多少與此相關的知識,這讓我覺得很可惜。

如果能讓中國音樂更多為外國所知,不僅是在傳播中國文化,也能給外國的音樂人和普通聽眾帶來更多靈感和選擇。交流與創(chuàng)新,可以讓文化煥發(fā)出更蓬勃的生命力。很多的民樂創(chuàng)新,都是從音樂劇、電子樂等外來元素中得到靈感。我也希望有朝一日,全世界的音樂人都能了解中國的古箏,把古箏作為一種元素,融入他們的音樂中,讓古箏像薩克斯一樣,成為全球所有人都不陌生、都愿意欣賞的“世界樂器”。如果能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出一分力,我的演奏便有意義。

說來也巧,讓我在法國街頭彈古箏這件事火起來的,是一個路過波爾多的中國游客。他在海外聽到自己熟悉的音色曲調(diào),非常驚喜。這個視頻火了之后,我自己的賬號才有了更多關注者,我也因此更加注重在網(wǎng)上記錄街頭演奏中的點點滴滴。

最近幾年,在中國的對外文化交流中,很多人都在談論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我想,音樂是很好的講述載體,它不需要翻譯也沒有門檻。當我在外國的街頭彈起古箏,琴聲之間流淌的正是一個個鮮活的中國故事。這些故事的氣質(zhì)絕非一成不變,也沒有特定的主題,古箏的不同流派、不同音色千姿百態(tài),能讓人看到中華文明的寬廣與包容。有時,我會演奏溫婉的潮州箏曲,讓人聯(lián)想起中國畫里的小橋流水;有時,我會演奏大開大合的陜西箏曲,讓人仿佛在秦腔聲中看到黃土高坡;還有一些時候,我會演奏西方的流行樂曲,讓外國聽眾發(fā)現(xiàn),原來中國故事和他們的距離也可以很近。

古箏是包容的,沒有局限,中國故事亦然如此。

彭靜旋 中青報·中青網(wǎng)記者 楊鑫宇采訪整理 來源:中國青年報

標簽: 民族樂器 中國法國

相關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現(xiàn)代青年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