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特別關注 > 正文

科普“社會生存學”一點都不多余

時間:2023-02-17 07:55:36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資料圖)

如何坐公交車、如何坐地鐵、如何吃麥當勞、如何一個人去醫(yī)院看病……近日,抖音短視頻博主“打工仔小張”把這些看似大部分人都熟知的生活常識拍成科普視頻,火爆出圈,一個月內漲粉百萬,更是被眾多網友戲稱為“社會生存學頂流”。

看到這樣的“教學”案例后,也有網友直呼“這也需要教?這也能行?”然而,這種看上去很“小兒科”的知識供給,之所以能收獲大量關注,正是因為這種知識對有些人來說,是“缺貨已久”的必需品。而這樣的人群,看似“小眾”,卻依然是一個人數眾多的群體。博主“打工仔小張”新獲得的百萬粉絲便是這一群體的“顯現”。

而百萬“求知者”背后,同類人不知凡幾。此前,73歲退休教師楊維云在直播間教授拼音,獲得包括七旬老人在內的幾萬“在線”學生一事,便是明證?!耙驗檎娴挠泻芏嗳藳]有吃過快餐,沒有坐過地鐵,他們真的很怕露怯”“沒出過縣城的高中生需要博主的關懷”……網絡上,這樣的真誠表達,反映出這一人群知識結構上的缺陷、生活閱歷的不足。這本是一種令人心疼、值得消除的遺憾,正如“打工仔小張”所言,希望能給初入社會和城市生活的朋友做一些生活經驗科普,“并不是每個人一出生就生活在城市里,從小就有坐高鐵和飛機的機會”?!笆谡n者”的出現,幫助他們走出了手足無措的尷尬和困境。

一個人掌握和不掌握某些知識,既有必然性,例如是否經歷了專門的機構教育、是否愿意接受知識的洗禮;也有偶然性,例如由于沒有走出過大山,有些孩子對高鐵、出租車甚至手機,一無所知。這種狀況,確實反映出一種知識鴻溝的存在,這是一個需要社會努力“填平”的地方,而不能成為忽視他們的知識需求、放棄對他們進行知識支援的理由。

暫時“不知道”,不等于永遠“沒知識”。一些群體的知識缺憾,既是客觀存在的“洼地”,也是有待注入文明力量的地方。帶動更多人刷新知識,進入更美好的生活狀態(tài),消除人際間在知識命題上的隔膜,可謂任重道遠,但什么時候行動起來都不算晚,以任何方式展示公益心都有意義。

活躍于新媒體領域的知識“墾荒人”以實例告誡我們,總是有人處于知識爆炸的“靜音區(qū)”,所以要善于聽到那些微弱的聲音,要善于看見那些“卑微”身影的存在,盡力保持一種善意的、積極的知識互動,保持一份人之為人的基本共情。那些在自己先行掌握了某些知識后就立馬希望幫到別人的好心人,體現出質樸的人文關懷精神。他們的嘗試,帶給人世間以溫暖、信心和希望。

伍里川來源:中國青年報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