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啥是東北?|世界球精選

時間:2023-02-23 09:55:52    來源:科普中國網(wǎng)    

關于東北


【資料圖】

我們可以有很多解讀

它是富饒的黑土地

(吉林長春豐收田野,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是廣闊的林海雪原

(大興安嶺雪景,攝影師@老山貨)

是無盡的奇珍異獸

(長白山紫貂,攝影師@NoOne曉東)

也是魔性的東北口音

是直率且有趣的靈魂

(東北知名喜劇演員眾多,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制圖@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關于東北

我們也有太多的疑問

曾經(jīng)的共和國長子

如今為什么淪為難振興的老工業(yè)基地

(沈陽市沈海熱電廠,攝影師@孫林路)

曾經(jīng)中國城鎮(zhèn)化率最高的區(qū)域

如今為什么漸變?yōu)橐蛔忠蛔翱粘恰?/p>

(綏化-濱江列車,黑龍江綏化,2010-2020年間流出30%的人口,是東北人口流失最嚴重的地區(qū)之一,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熒屏上的東北人樸實有趣

印象中的東北機構人浮于事

構成一個矛盾的綜合體

當我們試圖還原它的真實面目

也陷入了對東北的迷思

難免沉浸地問出一句

啥是東北?

地理意義上的東北

包括黑吉遼三省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部

面積約126萬平方公里

從最北端的漠河到最南端的大連

直線距離1600余千米

甚至超過大連到臺北的距離

(東北行政區(qū)劃與位置,制圖@陳景逸/星球研究所)

如此廣袤的一片土地

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

文化的同質性

成為中國最有區(qū)域認同感的地區(qū)之一

以至于我們可以模糊掉近6000千米的省界

講述一個“整裝東北”的故事

史前時期

這里照進了中華文明的一道熹微曙光

封建時代

這里孕育了驍勇善戰(zhàn)的中原征服者

近現(xiàn)代

這里點燃了一個貧弱國家的工業(yè)雄心

即便如今世事變遷

這里依然流淌著不變的熱血

(從上到下依次為紅山文化玉龍、沈陽故宮、撫順的鋼鐵工廠,攝影師@鞠驍&視覺中國,制圖@李雪茜&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不過

在歷史的激蕩開始之前

初生的東北

只是千里冰封的粗礪大地

01

艱難開局

東北的開局

由三條山脈開啟

它們爭相隆起

合圍出如今東北的輪廓

(東北地形示意,制圖@陳景逸/星球研究所)

西部

大興安嶺自北向南

綿延1400余千米

約等于北京至上海的距離

數(shù)萬座山峰相連

匯成大地的波濤

(請橫屏觀看,綿延的大興安嶺,攝影師@老山貨)

大興安嶺西坡

緩緩過渡到海拔約1000米的

呼倫貝爾高原

這里平坦開闊

草原一望無際

(請橫屏觀看,呼倫貝爾草原上的莫日格勒河,攝影師@洛源)

東北北部

是平緩的低山丘陵

海拔只有500-800米

名字也矮了一頭

喚作小興安嶺

(黑龍江伊春的烏伊嶺,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東北東部

一系列東北-西南走向的山嶺

包括吉林哈達嶺、完達山

張廣才嶺、老爺嶺等

組成長白山脈

巍峨壯麗

(請橫屏觀看,長白山頂?shù)奶斐厥侵袊钌畹暮?,攝影師@付明澤)

它的余脈深入渤海與黃海之間

驚濤拍岸

塑造無數(shù)島嶼和曲折海岸線

(大連海岸,攝影師@呂文正)

山的隆起還伴隨大規(guī)?;鹕絿姲l(fā)

由于大地深處

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俯沖

使得這里巖漿運動活躍

造就了如今的600多座火山

其中就包括聲名赫赫的

長白山火山群、五大連池火山群

鏡泊湖火山群、阿爾山火山群

龍崗火山群等

(請橫屏觀看,四海龍灣瑪珥湖,位于吉林龍崗火山群,攝影師@鐘永君)

時光荏苒

它們或已植被遍身

或已聚水成湖

只有從面目猙獰的石海

可以瞥見曾經(jīng)毀滅性的力量

(黑龍江五大連池,畫面中大面積黑灰色區(qū)域是火山巖組成的石海,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除了形成火山

來自地下深處的力量

還引起大規(guī)模的大地沉降

在東北腹地產(chǎn)生巨大的凹陷

成為被三列山脈合圍的東北平原

但與如今的沃野千里相去甚遠

這里曾如同被“封印”

原因在于它的兩重劣勢

第一重劣勢

極寒的天氣

這里緯度較高

接收的太陽輻射少

是我國冬季最冷的區(qū)域

甚至和全球大部分同緯度地區(qū)相比

也要更加寒冷

(中國東北相近緯度地區(qū)1月平均氣溫對比,制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這與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關

西面蒙古高原的西伯利亞寒流

北面北冰洋爆發(fā)的寒潮

東北面鄂霍次克海的冷氣團

從三個方向輪番攻擊

給本就緯度較高的東北雪上加霜

(冰凍的吉林松花湖,攝影師@常建儒)

所以

中國唯一的寒溫帶在東北

中國-53℃的最低氣溫紀錄在東北

氣象部門認定的“中國冷極”也在東北

如果以“五天平均氣溫”低于10℃為冬季

則這里最長的冬季可達230天

(黑龍江雪鄉(xiāng),每年降雪期長達7個月,攝影師@汪進玉)

冬季

干冷的大陸季風

在南下過程中與暖濕氣流相遇

落下紛紛大雪

夏季

濕潤的海洋季風

帶來7-8月的雨季

(草原上的風暴,攝影師@Range四方)

這讓東北大多數(shù)地區(qū)

年降水量在300-700mm之間

雖然降水量與華北地區(qū)相當

東北地區(qū)卻更加濕潤

這也和極寒有關

低溫條件下

蒸發(fā)本就十分微弱

加之土壤中的水分又被凍結

形成凍土

導致積水既無法蒸發(fā)、又無法下滲

在大面積的洼地中出走無門

形成這里的第二重劣勢

潮濕的大地

(三江平原,我國面積最大的平原沼澤區(qū),拍攝于黑龍江撫遠,攝影師@石耀臣)

同樣因為低溫

植物殘體難以分解

積累在土壤中截留水分

造成土壤過度濕潤、氧氣不足

原本的草甸和森林退化為沼澤

面積可達到東北濕地的2/3

(草甸沼澤,拍攝于黑龍江撫遠,攝影師@郭宏宇)

廣布的沼澤又成為江河的蓄水池

源源不斷地補給河流

造就諸多大江大河

(東北水系示意,制圖@陳景逸/星球研究所)

外部

有數(shù)條大江環(huán)繞

成為今天的國界

包括

黑龍江

(請橫屏觀看,“龍江第一灣”景區(qū),攝影師@關衛(wèi)宏)

額爾古納河

(伊敏河,額爾古納河支流,攝影師@陳劍峰)

烏蘇里江、圖們江、鴨綠江等

(請橫屏觀看,鴨綠江太極灣,攝影師@滕洪亮)

內(nèi)部

同樣有數(shù)條大江

在平原編織天羅地網(wǎng)

包括

嫩江、松花江

(嫩江在黑龍江肇源縣匯入松花江,攝影師@陳劍峰)

以及遼河

(遼河入??诟浇?,一邊是紅色的堿蓬草,一邊是黃色的水稻,攝影師@周昫光)

此外

大地凹陷處流水聚成湖泊

小如松嫩平原上散布的湖泡

大如興凱湖、呼倫湖

一望無際

(呼倫湖,中國第五大湖,蒙古語譯為像海一樣的湖,攝影師@李雨森)

寒冷與潮濕

互相交織、封印地表

難以開發(fā)利用的荒蕪

似乎成了這片土地的宿命

然而

自然是辯證法最忠實的守護者

隨著時間推移

東北

這片粗礪大地

開始露出蓄積已久的寶藏

02

鋒芒初露

最先展露鋒芒的地方

在起伏的山地

這里降水充足

排水條件好

為樹木生長提供了適宜環(huán)境

自南向北

葉片從寬大的闊葉變成窄小的針葉

以適應逐漸變冷的氣候

在小興安嶺與長白山

蒙古櫟、紅松、樺樹、榆樹、樟子松

交織變換

(小興安嶺的針葉闊葉混交林,拍攝于黑龍江伊春,攝影師@趙高翔)

到了最寒冷的大興安嶺北段

興安落葉松以極強的御寒能力脫穎而出

成為優(yōu)勢樹種

(黑龍江冬季的落葉松,攝影師@張東立)

林海漫山遍野

夏季綠蔭如蓋

秋季層林盡染

這里成為中國北方森林最集中的區(qū)域

森林蓄積量占據(jù)全國的1/4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的森林,攝影師@蔣作泳)

由于緯度較高、日照角度低

樹木為了獲取更多陽光

拼命向上生長

營造出高大的垂直空間

(樟子松林,林下杜鵑花盛開,攝影師@老山貨)

樹木超長的生命周期和強大的生產(chǎn)力

又為動物提供了穩(wěn)定的生存環(huán)境和食物來源

使這里成為各種動物的家園

(從上到下依次為森林中的秋沙鴨、鹿和長尾林鸮,攝影師@馮江&NoOne曉東&馮江)

為了渡過漫長的寒冬

動物們長出厚厚的皮毛

或者貼秋膘、儲冬糧

或者睡大覺

(撫遠黑瞎子島的黑熊會在冬季冬眠,攝影師@唐瑜鍵)

人類

也依靠山林豐厚的自然資源

在此安身立命

東北兩大古族

肅慎族系”東胡族系

分別興起于長白山脈與大興安嶺

在山林中“狩獵”和“采集”

是他們最初的生存方式

(今天的鄂溫克人,他們歷史上長期保持著狩獵的生活方式。下文在東北古代族系的劃分上采用“三分說”,即東北古族可以劃分為漢族、東胡、肅慎三大族系。攝影師@鹿欽平)

生活在長白山地的肅慎族系

更靠近發(fā)達的河網(wǎng)

“漁獵”更為突出

(興凱湖上的捕魚人,攝影師@老山貨)

生活在大興安嶺的東胡族系

則緊鄰呼倫貝爾草原

很容易獲得新的生產(chǎn)方式——“游牧”

(呼倫貝爾草原蒙古族騎手,攝影師@老山貨)

而山地之外

一些族群逐漸掌握農(nóng)耕技術

遼河流域在漢人的經(jīng)營下

兩漢時期就已成為發(fā)達的農(nóng)耕區(qū)

幾乎同時,在鴨綠江流域

高句[gōu]麗依賴農(nóng)耕經(jīng)濟興起

于是

東北的地緣優(yōu)勢開始顯現(xiàn)

它可以同時吸收農(nóng)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優(yōu)勢

讓東北族群得以崛起

公元386年

東胡族系的一支——鮮卑人

建立北魏

大約半個世紀后

北魏一統(tǒng)北方

疆域范圍到達黃河流域

成為第一個統(tǒng)一中原的游牧民族

(北魏洛陽城,攝影師@李文博,制圖@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后來

同一族系的契丹人、蒙古人

依靠騎兵加持

所向披靡

建立疆域遼闊的遼朝、元朝

再次問鼎中原

而肅慎族系的一支——靺[mò]鞨[hé]人

可謂博采眾長、包羅萬象

吸納了漢文化、高句麗文化

于公元698年在東北建立渤海國

立國228年

幾與唐朝相伴始終

(請滑動查看更多,渤海國都城遺址,位于黑龍江寧安,采用中軸線布局和“三重城”結構,制圖@陳景逸/星球研究所)

之后

同一族系的其他分支

女真人、滿人相繼崛起

并建立金朝、清朝

(沈陽故宮,清朝初期皇宮,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封建王朝2000多年歷史

東北兩大族系對中原政權的影響

竟超過1000年

(中國古代史的后半段,堪稱東胡族系和肅慎族系交替崛起的戰(zhàn)場,制圖@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然而

這些東北古族強大起來之后

無一例外地出走東北

熱鬧與繁華似乎終究是中原的

而東北只?!盎某菑U堡、有土無人”

但是

東北還有無數(shù)的能量

在蓄積蟄伏之中

它們是大地深處閃耀的金屬礦藏

是漫長地質演化中形成的石油、煤炭

更是黑土地里厚厚的腐殖質

(黑龍江雙城,積雪覆蓋下的黑土地,攝影師@傅鼎)

只是

這些能量的爆發(fā)

尚待另一批人的到來

03

解除封印

近代以來

中原人口膨脹、土地緊張

戰(zhàn)爭頻仍、無年不災

而地域毗連的東北

地廣人稀、物產(chǎn)豐富

于是

一百多年的時間里

有大約3000萬

來自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的百姓

或經(jīng)山海關一路跋涉

或飄洋過海到達關外

形成一場人口大遷徙——“闖關東”

關東苦寒、條件惡劣

移民初來乍到

只能住窩棚、賣苦力

但正是這種拓荒者精神

讓土地被一點一點開墾出來

東北長期緩慢的發(fā)展進程被一舉改變

甚至逐漸變?yōu)檗r(nóng)業(yè)基地

(闖關東前后東北地區(qū)人口和耕地面積,清廷開放東北墾殖后,東北地區(qū)人口和耕地面積都飛速增加,制圖@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清末

東北已開墾土地面積超過1億畝

每年有60%以上的糧食

可以銷往全國各省

高品質的東北大豆甚至暢銷國際市場

彼時,東北就已成為知名的商品糧基地

(今天黑龍江佳木斯的大豆田,飛機在噴灑農(nóng)藥,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糧食加工則促進了輕工業(yè)的繁榮

外來資本與民族資本紛紛進入

釀酒、制粉、榨油

成為東北三大重要產(chǎn)業(yè)

1900年

俄國商人烏盧布列夫斯基開辦了一家啤酒廠

生產(chǎn)“哈爾濱啤酒”

成為我國最早的啤酒品牌

(哈爾濱啤酒慶祝成立120周年的無人機表演,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民國時期

東北當局投資

采礦、交通、軍工、通訊、汽車等重工業(yè)

自建鐵路1521.7公里

占據(jù)當時國有鐵路的絕大部分

規(guī)模龐大的東三省兵工廠

更是號稱“東方第一”

(沈陽站,民國時期為東北最重要客運站,攝影師@孫建鑫)

此外,還發(fā)展教育

1923年創(chuàng)立的東北大學

很快躋身中國高校前列

然而

彼時的中國風云激蕩

沙俄、日本先后入侵關東大地

在東北營建“國中之國”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攝影師@呂威)

盡管這期間

鋼鐵、冶煉、電力、煤礦、化工、森工

機械、橋梁、造船等重工業(yè)和基礎產(chǎn)業(yè)

和造紙、紡織、橡膠、陶瓷、制煙

制糖、糧食加工、制油業(yè)等各種輕工業(yè)

艱難起步

(請橫屏觀看,豐滿水電站,日偽時期動工,“一五計劃”時完成,成為“中國水電之母”。如今,大壩舊址已拆除,圖中新壩于2019年落成,攝影師@佐螞)

但本質上

它的資源

卻以“殺雞取卵”的方式被掠奪

土地滿目瘡痍

直至東北解放

伴隨著一曲鏗鏘有力的

《咱們工人有力量》

東北解放區(qū)快速恢復生產(chǎn)

為全國的解放提供了后盾

新中國成立后

它又承擔起“共和國長子”的重任

發(fā)展原材料和能源產(chǎn)業(yè)

服務于整個中國的工業(yè)化之路

“一五”期間

蘇聯(lián)援建的156個重點工業(yè)項目中

有56項放在了東北

新中國第一爐鋼水、第一輛汽車

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及第一批工業(yè)基地均誕生于此

(長春市汽車廣場,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遼寧建成以鞍山為中心的第一個鋼鐵工業(yè)基地

吉林三大化工廠組成第一個化學工業(yè)基地

黑龍江雞西、鶴崗、雙鴨山等煤礦區(qū)初具規(guī)模

1955年

鞍鋼生產(chǎn)的鋼材幾乎輸送至全國各個地區(qū)

滿足了全國2000多個生產(chǎn)和基本建設單位的需要

(遼寧撫順西露天煤礦,攝影師@楊誠)

1959年9月26日

正值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前夕

松基三井噴油的消息傳遍中國

鉆井所在地因此得名“大慶”

石油工人一聲吼

喚醒了荒原下沉睡的資源

新中國盼來了第一個特大油田

“大慶油田”

(大慶油田上的磕頭機,攝影師@葛孝通)

與此同時

“北大荒”也進入了大規(guī)模開發(fā)時期

數(shù)以萬計的復員官兵、知識青年

在東北北部的廣大荒蕪地區(qū)

爬冰臥雪、排干沼澤

發(fā)出“向地球開戰(zhàn),向荒原要糧”的口號

新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梁軍

駕駛“東方紅”拖拉機在“北大荒”墾荒的身影

被永久留存

(“北大荒”指位于三江平原、黑龍江谷地及嫩江流域等地的荒蕪地區(qū),下圖為第三套1元人民幣,圖片來源@東方紅農(nóng)耕博物館,制圖@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如今的北大荒

有超過10萬臺大中型拖拉機

4.7萬臺聯(lián)合收割機

機械化程度超過99%

(上文數(shù)據(jù)來自北大荒集團,北大荒農(nóng)場豐收,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而且

東北創(chuàng)造的繁榮不只屬于自己

當它生產(chǎn)的糧食、木材、石油、煤炭、鋼材、機械

通過計劃調(diào)撥源源不斷地向外輸出

利潤被轉移投入到全國其他區(qū)域

整個中國工業(yè)發(fā)展不平衡的格局都在發(fā)生改變

(運煤列車從牙克石的儲木場駛過,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960-1970年代

出于國防需要

工業(yè)資源向中西部轉移

開始“三線建設”

東北甚至掏空家底

“好人好馬上三線”

將最優(yōu)秀的工人、干部輸送到中西部地區(qū)

遷移企事業(yè)單位200多個

援建項目300多個

輸送人才100多萬

西部的鋼城四川攀枝花

中部的汽車城湖北十堰

從無到有成長起來

襄陽、六盤水、金昌、漢中等地

至今還有一個個東北官話的方言島

(僅沈陽鐵西區(qū),在三線建設期間就曾援助60多個縣市的100多個項目,攝影師@孫澤,制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站在工農(nóng)業(yè)的巨大成就之上

東北,盡享全國的贊譽

這里土地肥沃

糧食優(yōu)質、人才濟濟

滿腔家國情懷

工業(yè)的烈火

時代的熱血

終于讓它沖破了寒冰的封印

東北

成為發(fā)達的代名詞

成為令人驕傲的歸屬地

然而

一陣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熱鬧之后

東北又該去向何方?

04

熱血難涼

國家

往更加開放的方向走去

追逐更先進的工業(yè)

打開更廣闊的市場

東北

卻在這場變革中無所適從

它是共和國的長子

也是計劃經(jīng)濟時代的國家重器

而當時代的巨輪調(diào)轉航向

它卻不再是最合適的舵手了

1978年

東北地區(qū)GDP占全國的14.4%

2021年

這個數(shù)字無情縮減至5.5%

(1978年至2021年,遼寧、黑龍江、吉林三省GDP在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qū)(不含港澳臺)中的排名分別下降了14、17、8位,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上升4位,制圖@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這不到10%的數(shù)字背后

是成千上萬的失去

產(chǎn)品失去市場、工業(yè)失去投資

人們失去工作、城市失去人口

1986年

沈陽市防爆器械廠正式宣告破產(chǎn)

成為第一家宣告破產(chǎn)的國有企業(yè)

90年代

整個東北大約有3000萬人失去工作

“工人老大哥”成為下崗工人

社會地位一落千丈

(話劇《鋼的琴》劇照,這類作品記錄了這個時代的失落,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當其他地區(qū)慢慢從經(jīng)濟轉型的陣痛中恢復

東北卻似乎依然增長緩慢

過去十年

東北常住人口減少約1000萬

相當于流失了一座哈爾濱的人口

(廢棄的工廠,拍攝于內(nèi)蒙古牙克石,攝影師@滕飛)

時間在這里走過

留下滄桑的痕跡

(黑龍江鶴崗,即將拆遷的小村落,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東北不再是那個熱火朝天的東北了

沉重的歷史包袱似乎要將它再次封印

但我們卻無法忽略

那一片冰封之下依然涌動的能量

東北

依然有天賜的農(nóng)業(yè)資源

肥沃的黑土地可以豐收一切

可以收玉米

(玉米制種,攝影師@邱會寧)

收水稻

(成捆的秸稈,攝影師@邱會寧)

收白菜

(成堆的白菜,攝影師@邱會寧)

收大蔥

(成捆的大蔥,攝影師@邱會寧)

收辣椒

(成堆的辣椒,攝影師@邱會寧)

收甜菜

(成車的甜菜,攝影師@邱會寧)

養(yǎng)育肥碩牛羊、山珍海味

(大連海水養(yǎng)殖場,攝影師@馬天旭)

發(fā)展百年的工業(yè)基因沒有停止進化

沈陽飛機工業(yè)集團研制生產(chǎn)我國第一代艦載機殲-15

大連造船廠建造完成“遼寧艦”和“山東艦”

(大連造船廠建造的“遼寧艦”,攝影師@邱會寧)

原生態(tài)的自然環(huán)境彰顯著獨特魅力

100多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有森林、草原、海岸、濕地

(黑龍江扎龍濕地的丹頂鶴,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也有美食、人文、溫泉、冰雪

(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野性的北國風光

溫暖的人間煙火

永遠動人心魄

(東北亞滑雪場慶祝場景,攝影師@李樂)

還有可愛可敬的東北人

他們胸懷家國、默默建設

無論家鄉(xiāng)還是他鄉(xiāng)

總是活出一股蓬勃的勁頭

一種敞亮

(人們盡享豐收的喜悅,攝影師@邱會寧)

我們似乎理解了東北

它是一個問題突出的地區(qū)

極寒的氣候、僵化的體制

都可能將它封印

但它仍是一個優(yōu)勢突出的地區(qū)

無盡寶藏仍在那里

(查干湖冬捕,單網(wǎng)捕撈量可達30萬斤,拍攝于吉林松原,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雄厚基礎仍在那里

(“沈飛”生產(chǎn)的殲?15艦載機在“遼寧艦”上起飛,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還有

那一千多萬出走的東北人

即便他們今天散落天涯

但這里

永遠是他們心中

最牽掛、最眷戀、最不舍的土地

是不能夠被僅僅百年的興衰

所定義的土地

東北不再如往日閃耀

但它不需要挽歌

重新解開封印

或許困難重重

但改變正在發(fā)生

(這是冰封不住的人間,拍攝于遼寧錦州,攝影師@楊鐵軍)

本文創(chuàng)作團隊

撰文:文潔

編輯:所長&李鴨梨

圖片:晝眠

設計:李雪茜&王天怡

地圖:陳景逸&陳志浩

審校:王朝陽&云舞空城&洪鶴&松楠

封面來源:視覺中國

注:本文在東北古代族系的劃分上采用姜維公主編《中國東北民族史》一書中的三分說,即東北古族可以劃分為漢族、東胡、肅慎三大族系,認為穢貘族系為混血族系,不是獨立的族系。

【參考文獻】

[1]姜維公.中國東北民族史[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

[2]衣保中.中國東北農(nóng)業(yè)史[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3]馬平安.近代東北移民研究[M].齊魯書社.2009.

[4]鄭度.中國自然地理總論[M].科學出版社.2015.

[5]傅鴻志.遼寧地理[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6]李誠固.吉林地理[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7]臧淑英.黑龍江地理[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8]滿都呼.內(nèi)蒙古地理[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9]李己平. 消退與振興[D].吉林大學,2011.

標簽: 視覺中國 大興安嶺 東北地區(qū)

相關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現(xiàn)代青年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