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央視新聞開啟特別直播 云賞“何以中國”文物特展引發(fā)全網(wǎng)熱議

時間:2022-04-27 08:51:45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原標題:央視新聞開啟特別直播 云賞“何以中國”文物特展引發(fā)全網(wǎng)熱議

國際在線消息:展覽,以物記事,以事敘史,以史啟思;文物,記錄過去,映照當下,啟迪未來。4月18日上午,央視新聞開啟“何以中國”文物特展特別直播,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持人康輝、張韜,帶領(lǐng)觀眾“云看展”,一起找尋“何以中國”的答案。長達四個小時的直播,在央視新聞各平臺實時總觀看量超1045.6萬,觸達量超8200萬,微博直播話題#近30家博物館國寶團建##春日故宮有多美#均登微博熱搜榜,由中國建設(shè)銀行贊助的抽獎活動也得到網(wǎng)友們的熱烈響應(yīng)。

近30家博物館國寶“團建”

講述中華文明起源、傳承、發(fā)展

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未曾中斷的原生文明,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延續(xù)力和融合力,表現(xiàn)出多元一體、連綿不絕、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質(zhì)。因此,《何以中國》文物特展策展人、總撰稿金瑞國表示,“何以中國”的策展理念就是以意象化的表達,將中華文明比作一條波瀾壯闊的大河,將文明的起源、傳承、發(fā)展比擬于河水的源、流、匯。

如果說中華文明是一條大河中,那文物無疑是其中的珍寶。此次展覽共匯集29家博物館的130余件/套展品,時間跨度大,文物類形多,價值珍貴,也是《國家寶藏》節(jié)目3季以來展演文物的首次實體“團建”。

而此次直播更是從位于文華殿“工字形”展廳中心的三件明星文物——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良渚文化玉琮、西周何尊開始,依次帶領(lǐng)大家深入走近了展現(xiàn)“中華文明之源”的八角星紋玉板及玉龜、人頭形器口彩陶瓶、皿方罍,描繪“中華文明之流”的“晉歸義羌侯”金印、《步輦圖》卷、八思巴文虎符圓牌、胡人吃餅騎駝俑、長沙窯青釉彩繪植物花卉紋執(zhí)壺、龍泉窯青釉刻劃纏枝牡丹紋鳳尾尊,以及“中華文明之匯”的代表文物商周十供、三圣像、白玉馬紐“政在養(yǎng)民”印、檀香木交龍紐“樂民之樂”印、碧玉龍紐“四海有民皆視子”印、金甌永固杯、碧玉雕漁樵耕讀筆筒、天文圖碑拓片、《四庫全書》……龐大的陣容,讓網(wǎng)友直呼:“沒想到疫情期間還能一口氣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鎮(zhèn)館之寶,這波‘云游’看得很過癮!”

策展人齊聚獻上“大師”級講解

以專業(yè)、趣味的表達講好中國故事

為了更全面地展示“何以中國”文物特展,此次直播還邀請到了“何以中國”展覽的各位策展人,為網(wǎng)友詳細地講解每個單元的展線理念,并對重點文物進行介紹和講解。

從北京冬奧會火種臺以何尊為設(shè)計原型,到“中國”一詞的由來以及內(nèi)涵的演變,再到“龍的形象是怎么形成的”、“古代‘百科全書’是什么”、“如何判斷一把執(zhí)壺的年代”……“何以中國”文物特展策展人、總撰稿金瑞國,故宮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館員王光堯,以及故宮博物院文物管理處助理館員趙曾健、故宮博物院器物部館員施磊、故宮博物院器物部館員馬林、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工程師樸世禺用專業(yè)的、有趣的語言,獻上了一場“大師”級的講解。在這番講解下,網(wǎng)友們對這些文物,以及它們所承載的文化意義也有了新的認知。而“華夏大地何以中國,中華民族和一位大,中華文明可以不朽”的答案,也部分地濃縮在這個展覽匯聚的130余件珍貴文物,和它們背后的故事與精神上。

另外,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持人傅迎鈺和故宮博物院修繕技藝部宮廷園藝組組長賈慧果,則帶領(lǐng)網(wǎng)友在萬物復(fù)蘇中“沉浸式”逛御花園,感受故宮的春日氣息。不少網(wǎng)友也紛紛表示:“原來御花園里的景物也有這么多細節(jié),想get同款‘春游’路線了!”

如何用展覽的形式,展現(xiàn)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博物館人一直在思考的命題。而此次央視新聞的特別直播,便讓萬千網(wǎng)友意識到了,“何以中國”文物特展或許就是一個能夠展現(xiàn)中華文明的展覽。當我們行走在展館里,就仿佛行走在了中華文明發(fā)展的一條時間縱軸上,向前看可以看到我們從何而來,向后則可以洞察我們將向何而去。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現(xiàn)代青年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guān)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