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山中古會登上非遺名錄

時間:2022-04-27 08:35:09    來源:北京晚報" />
原標題:山中古會登上非遺名錄

柴福善

平谷區(qū)有座山,因雙峰高矗,狀若古代少女之丫髻,而得名丫髻山。丫髻山不高,海拔僅363米。每年農(nóng)歷四月初一,丫髻山上都人流如織,因為這一天是丫髻山廟會開始的日子。丫髻山廟會歷史悠久,距今已將近500年。去年公布的第五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中,丫髻山廟會就名列其中。

丫髻山廟宇始建于元

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專門有廟會一項,北京地區(qū)列入名錄的有廠甸廟會、東岳廟廟會、妙峰山廟會、丫髻山廟會等。

廟會又稱“廟市”,是在寺廟及其附近定期舉行的一種民間信仰活動,流行于全國各地。一些大型廟會在唐代已有相當規(guī)模,至今仍傳承不絕,影響廣泛。各種廟會都有自己規(guī)定的會期,大多為某個傳統(tǒng)農(nóng)歷節(jié)日或宗教及民間信仰紀念日。廟會具有集中性、群體性、固定性的特征。廟會期間,各種民俗活動、技貿(mào)活動得以當眾充分展示,活動內(nèi)容豐富多彩。在海外華人居住區(qū),許多從祖國帶去的廟會都由來已久,用特殊方式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

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康熙皇帝所撰《丫髻山玉皇閣碑記》寫道:“距京師百里有山,曰丫髻,隸懷柔縣。兩峰高矗,望之如髻,故得是名。自元、明以來,號為近畿福地。”從碑文所記內(nèi)容可知,丫髻山過去屬于懷柔,后來才劃歸平谷。

1959年平谷第一次文物普查亦記載:“根據(jù)群眾所說和碑文記載,該廟建于元朝,原有草殿一間。”1982年8月文物普查記載丫髻山廟宇:“為元、明、清三代開創(chuàng),至清乾隆年間規(guī)模完備?!?/P>

在元朝時,丫髻山的西頂就有殿堂類建筑。至明嘉靖時,“舊有碧霞元君廟三間”。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懷柔縣志》記載:“護國天仙宮,在丫髻山。山舊有碧霞元君廟三間,明嘉靖中,有王姓老媼發(fā)愿修建,以山高風烈,瓦易飄失,募化鐵瓦,獨身運至山上,往來迅速。人異之,施者漸眾,殿以告成?!?/P>

丫髻山的廟宇規(guī)模在清初達到鼎盛。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丫髻山第十三代住持李居祥撤鐵瓦殿,改建大殿三間。隨后相繼建造東頂玉皇閣、山門東側(cè)御座書室、西小峰涼亭、玉皇閣下臺基、壩墻、鼓樓、萬壽亭、回香亭、東岳廟、紫霄宮等??梢哉f,丫髻山主要建筑均在康熙年間建成,形成丫髻山廟宇的宏大格局。

清朝皇帝曾多次前往丫髻山??滴趸实鄣窖诀偕綍r,專門題寫了楹聯(lián)和匾額。嘉慶皇帝也6次前往丫髻山或丫髻山行宮。道光皇帝還是皇子時,奉命10余次來丫髻山“詣山瞻禮”。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丫髻山失火,道光皇帝“特命禧恩估修”。翌年三月,道光皇帝親奉皇太后“安輿祗詣升香”,且立御碑。

明萬歷年間興起廟會

丫髻山廟會的舉辦日期曾數(shù)次改變。明萬歷年間,丫髻山廟會初興之時,舉辦日期是每年農(nóng)歷四月十八日。萬歷三十二年《懷柔縣志》記載:“四方之人,于每歲四月十八日,大會五日致祈云?!鼻宄?,廟會改為四月初一至二十,會期達20天。南到天津、保定,北到承德等地,四方商民、花會,都來趕廟朝山。

清富察敦崇所著《燕京歲時記》記述:“丫髻山碧霞元君廟,在京城東北懷柔縣界。每至四月自初一起,開廟半月,繁盛亞于妙峰,而山景過之,都人謂之東山?!?/P>

丫髻山廟會興盛時,來自京城和京東各縣的“花會”都會前來“走會”。如甲骨文專家王宇信在《丫髻山的四月廟會》所記:“令人驚嘆的是,‘走會‘的人踩著1米多高的高蹺上山,能從山頂上三皇殿山門前幾十級石階上單腿跳下?!被〞治臅臀鋾臅妥诮绦叛鲇嘘P(guān),武會則表演開路、五虎棍、中幡、大鼓、高蹺、跑驢、旱船、龍燈、獅子等。

丫髻山東南的洳河東岸,原來有座老戲樓,正對著丫髻山娘娘頂。古代丫髻山舉辦廟會時,戲班子就在這里對著娘娘頂唱戲,主要是河北梆子、評劇等。韓牧蘋先生曾撰《丫髻憶舊》,回憶童年時的廟會情景,文中記述:“丫髻山腳下,洳河北來,蜿蜒如帶,回曲南下。在河東廣闊的石灘上,建有一座檐牙高啄、雕梁畫棟的戲樓……臺下席地而坐者有幾千人。其后有幾十輛大馬車圍成一個弧圈,這是有錢人家看戲的臨時‘看臺’……”

由于丫髻山的影響比較大,京城一些廟宇還專門建有丫髻山娘娘殿。如朝陽門外東岳廟,就在道光年間建丫髻山九位娘娘行宮,專供皇室女眷及年老體弱不能來丫髻山進香者祭祀,至今這個建筑還在東岳廟后罩樓內(nèi)。崇文門外南崗子天仙宮,亦稱斗姆宮,供奉碧霞元君和斗姆元君,相傳為丫髻山娘娘的“娘家”,丫髻山廟會一開,這里馬上開廟,從農(nóng)歷四月十五至十八。剛從丫髻山下山的香客,循例要到這兒謝香。

京西因有潭柘寺和戒臺寺,又有妙峰山廟會,遂形成京西古香道。京東的丫髻山廟會也一樣,四五百年來,善男信女絡繹不絕,一條老香道自然形成。老香道蜿蜒曲折,串起山上山下所有大小廟宇,與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懷柔縣志》所繪“丫髻山圖”上的香道基本一致。到2014年,丫髻山東山坡那段老香道早已湮沒于山土草叢中,而山上其它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磨得有些滑潤的山石壘砌的老香道,已被兩側(cè)建有護欄的青白石階新步道所取代。

山上碑刻留存眾多

丫髻山山上山下舊時碑刻很多,有“丫髻山石碑數(shù)不清”之說。現(xiàn)存數(shù)十通碑刻及拓本,并在西頂下建有碑林。這些石碑,主要分為御碑、王公大臣碑和民間老會碑等。如康熙皇帝所撰《丫髻山玉皇閣碑記》,記六旬祝禧之事,盛贊丫髻山“自元、明以來,號為近畿福地”。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新帝登基,雍正皇帝按康熙時舊制,命人到丫髻山進香,并立丫髻山進香碑。此后,內(nèi)務府到丫髻山進香成為定例。

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道光皇帝撰《重修丫髻山碧霞元君廟碑記》,文中記述:“兩峰高聳,象形而名。舊有碧霞元君廟,建自前明,我朝康熙年間規(guī)模益?zhèn)?。”除皇家碑刻外,丫髻山還有大量的老會碑刻,具有極高的民俗價值,甚至有丫髻山老會碑甲天下之語。另外,丫髻山后大蟲峪,為清時道士墓所在地,墓前都豎有道士碑,近年時有發(fā)現(xiàn)。丫髻山還有三方敕建、敕賜匾額,西頂鐘樓明代“敕賜護國天仙宮”匾額、東頂鼓樓清代“敕建護國玉清宮”匾額及丫髻山山門上清代“敕建靈應宮”匾額。這些碑刻,是研究道教文化和丫髻山發(fā)展歷史及民俗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

丫髻山歷史悠久,傳說眾多。近年來經(jīng)搜集、整理傳說不下百篇。這些軼聞傳說,源于丫髻山的山川風物,源于丫髻山的廟宇建筑,源于與丫髻山有關(guān)的歷史人物,也源于丫髻山的道教文化,如《鐵瓦殿的來歷》《王二奶奶的傳說》《乾隆賞錢》《丫髻山上為啥沒有水》《縣官訛錢》《鋦山》等等,洋洋灑灑,豐富多彩。丫髻山的傳說經(jīng)民間幾百年口口相傳,不斷充實,不斷完善。其內(nèi)容豐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既有生動的可讀性,又有較高的藝術(shù)性,還有一定的寫實性。既充滿智慧教化,又充滿奇思妙想,對于丫髻山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學價值。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現(xiàn)代青年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guān)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