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聽琴圖》——琴中妙音來解得_當前聚焦

時間:2023-06-15 09:45:33    來源:科普中國網(wǎng)    

《聽琴圖》——琴中妙音來解得

呂埴 文化學者

所繪器物


(資料圖)

《聽琴圖》雖然歸為宮廷繪畫,但在市民生活高度發(fā)達的宋代,圖像中所描繪的器物必然跟當時社會的審美和喜好有所關(guān)聯(lián),折射出的是宋代整個文人群體的精神面貌。

古琴

《聽琴圖》中蔡京題詩的第一句為“吟徽調(diào)商灶下桐”,詩中的“灶下桐”是指東漢蔡邕所制古琴?!逗鬂h書·蔡邕傳》有載:

“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p>

因制琴的桐木被火燒到,導致琴尾部分為焦黑色,因而被命名為“焦尾琴”。詩文中只是借用了這一典故,并不是指圖中古琴就是漢代的“焦尾琴”。圖中古琴琴頸做圓形凹角處理,琴腰處做方形凹角處理,琴身基本沒有裝飾,整體風格簡潔內(nèi)斂,樣式介于伶官式與仲尼式之間,具有宋代審美下的古琴特征。另外,與古琴相配的琴桌亦風格簡約,頗似后世的明式家具。

古琴

[北宋]“鳳鳴”琴 伶官式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北宋]“松石間意”琴 仲尼式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北宋]“誦馀”琴 仲尼式 四川博物院藏

宋代的古琴較唐代相比,更加具有文人審美和文人氣息。在形制上,唐代古琴追求氣魄宏大,而宋代古琴追求古樸秀美。宋代古琴改變了唐代古琴琴面的弧度,由渾圓的琴面改為扁平琴面,也就是所謂的“唐圓宋扁”之說。《聽琴圖》中古琴造型簡潔素凈、含蓄大方,除了在琴頸、琴腰部內(nèi)收部分分別做了圓角和方角處理再沒有別的修飾了,整體風格符合宋代文人崇尚高雅的審美眼光。

《聽琴圖》中用于描繪古琴的黑色區(qū)別于人物服飾與頭發(fā)的黑色,色度上更為重一些,不僅還原了古琴表面烏黑光亮的漆色,同時也能在視覺上給人立體的真實感。古琴上的十三徽用白色點染,琴弦用白色細線勾勒出來,嚴謹而細膩。與此同時,琴桌則為古樸的原木本色,琴桌側(cè)面僅裝飾有素雅的卷草花卉,排列整齊、線條流暢。

《聽琴圖》局部十

北宋的多位皇帝都是古琴的熱愛者和收藏者,宋徽宗還設(shè)立單獨的機構(gòu)“萬琴堂”,主要用來收藏從全國各地搜集的傳世古琴。宋代的古琴藝術(shù)在統(tǒng)治者和眾多文人的推動下,琴技手法更加復雜多樣,產(chǎn)生了許多師承淵源的藝術(shù)流派,琴曲較之前更加豐富。

香爐

焚香,在宋代被稱為“四般雅事”之一。焚香可靜心凝神,從古至今撫琴之時必在旁邊放置香爐,在琴音和香氣氤氳中體會奇妙的心境?!堵犌賵D》撫琴之人右側(cè)有一黑色高幾,上面擺放有香爐,裊裊清煙從爐中飄散出來。香爐通體為白色,上部有蓋,是封閉式的熏爐,底部有承盤。在宋代,這種底部有承盤的香爐并不多見,此香爐某種程度上沿襲了漢代博山爐的制式。

《聽琴圖》局部十一

據(jù)北宋呂大臨所撰《考古圖》記載:

“香爐像海中博山,下盤貯湯使?jié)櫄庹粝?,以像海之回環(huán)?!?/p>

畫中香爐底部的承盤是用來澆注熱水的,熱氣上升到達爐內(nèi),浸潤煙氣,出現(xiàn)煙氣繚繞的景象。

宋代香爐摒棄了唐代的華麗之風,整體風格簡潔、樸素,體現(xiàn)出宋代內(nèi)斂含蓄、樸拙雅致的文人審美。宋代以前的香爐金屬材質(zhì)居多,而宋代有“五大名窯”的說法,是傳統(tǒng)瓷器工藝大發(fā)展的時期,這就決定了宋代香爐以瓷質(zhì)居多。

在北宋晚期還出現(xiàn)了仿古類瓷爐,這類香爐主要仿造青銅器的樣式,造型去繁存簡,線條簡約流暢,器身紋飾較少,具有古意,深受文人士大夫階層的喜愛和追捧。如《聽琴圖》中這種精致的小瓷爐,主要是供文人們在書房案頭或文會雅集時把玩和觀賞。

花插

《聽琴圖》畫面下方的插花器皿為青銅小鼎,鼎上布滿紋飾,腹部和內(nèi)壁還有少許銅綠。青銅器可用來盛水養(yǎng)花,這在南北朝時期就有先例。據(jù)《南史·晉安王子懋傳》記載:

“子懋年七歲時,母阮淑媛嘗病危罵,請僧行道。有獻蓮華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p>

《聽琴圖》局部十二

再有,南宋趙希鵠的《洞天清祿集》中“古鐘鼎彛器辨”:

“古銅器入土年久,受土氣深,以之養(yǎng)花,花色鮮明如枝頭,開速而謝遲,或謝則就瓶結(jié)實?!?/p>

銅元素本身就是植物生長必須的微量元素之一,且銅綠呈酸性,可保暖,有解毒祛腐、殺蟲除菌的功效。直至今天,銅綠祛腐、殺蟲的藥用價值依然受人重視。

《聽琴圖》中用來插花的小鼎外壁呈古銅色,紋飾凸出,器物腹部和內(nèi)壁點染綠色,將青銅器的斑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對器物的高度還原,體現(xiàn)出畫家敏銳的觀察力和高超的寫實能力。青銅小鼎里有一束茉莉插花,枝葉姿態(tài)舒展,造型優(yōu)美。而將插花銅鼎放置于一塊玲瓏剔透的太湖石之上,或與北宋末年的賞石之風有關(guān)?;兆跒榻ㄔ臁棒拊馈倍笈d“花石綱”,此石可能就是這一龐大工程的一分子。

值得一提的還有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宋人人物冊》,畫面下方中間的位置也有疊石一方,上面擺放有插花,與《聽琴圖》中石頭和花卉的擺放方式幾乎相同?!端稳巳宋飪浴泛蟊磺鍍?nèi)府收藏,乾隆皇帝十分喜愛這幅畫中描繪的文人雅趣,后還命宮廷畫家仿造此畫構(gòu)圖繪制了《弘歷是一是二圖軸》。

[宋]佚名《宋人人物冊》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院本《弘歷是一是二圖》 故宮博物院藏

文人氣質(zhì)

《聽琴圖》左下方有宋徽宗的花押,書寫形式奇特,右邊一筆書寫較長,像是結(jié)構(gòu)松散的“天”或“開”字?!堵犌賵D》即使為院人所畫,在當時也一定深受徽宗喜愛,然后才會在畫上簽押。從花押結(jié)體、筆勢的舒展勁挺來看,一如宋徽宗在書寫時的自信雍容,此與他的《瑞鶴圖》《柳鴉蘆雁圖》簽押氣韻一致,筆力健朗,技藝嫻熟,無絲毫的猶豫拖沓之感。

花押多為草書,由使用者自識,因此歷來對宋徽宗的花押有不同的解讀。主要說法有二,一是“天下一人”;二是“天水”,即宋徽宗的郡望。

宋徽宗的花押

第一種“天下一人”的說法在學界較為普遍,徽宗貴為皇帝,自視甚高,“天下一人”也符合他的身份,但這一說法缺乏史料支撐,對花押“天下一人”的解釋起源于何時也不得而知。

第二種“天水”的說法出自元人夏文彥的《圖繪寶鑒》,其中提到宋徽宗喜愛畫畫,畫后押字“天水”?!端问贰肪砹逵醒裕?/p>

“天水,國之姓望也。”

天下趙姓,皆出于甘肅天水。天水現(xiàn)有“天水堂”,為趙姓祭祖之地。宋朝統(tǒng)治者姓趙,因此緣故,后來金兵南犯,擄走徽欽二帝,宋徽宗被封為“天水郡王”,宋欽宗被封為“天水郡公”。傳說宋徽宗曾摹寫唐代張萱的《搗練圖》和《虢國夫人游春圖》,后被南宋史彌遠、賈似道依次收藏,又經(jīng)臺州榷場被收入金章宗內(nèi)府,金章宗用瘦金體在兩幅畫上分別題字“天水摹虢國夫人游春圖”“天水摹張萱搗練圖”,這很可能成為《圖繪寶鑒》中提到的宋徽宗畫后簽押“天水”的來源依據(jù)。

《聽琴圖》中分布有七枚印章,左下方為徽宗“御書”朱文印,鈐于“天下一人”之上,既簡潔且飽滿,今日觀之仍堪為一絕。而其余六枚,均是清內(nèi)府的收藏印章。

“御書”

據(jù)清嘉慶的《石渠寶笈·三編》所載:

“本幅(《聽琴圖》)絹本、直幅橫裝?!?/p>

又說:

“前隔水,宣和瘦金書“聽琴圖”三字上蓋雙龍小璽,下鈐縫印二,‘宣’‘和’。后隔水鈐縫印四,‘政和’‘宣和’‘政’‘和’?!?/p>

清嘉慶時,《聽琴圖》曾一度被賞出宮去,光緒年間再度入宮的時候就已經(jīng)從橫裝變成了立軸,印章也去掉了許多。

蔡京題詩

另外,《聽琴圖》中有“臣京謹題”的七言絕句。在畫作上題詩,這在宋代以前幾乎是沒有出現(xiàn)過的,以前的畫家僅僅是在畫面不顯眼的地方題上作者姓名。隨著宋文人畫的逐漸發(fā)展,對書法、繪畫、詩文都有一定造詣的這些文人,他們開始在自己的畫前、畫后題記或者寫詩,但是還沒有人直接寫在畫面上。從這一層面上說,《聽琴圖》可謂是開創(chuàng)了先河。

《聽琴圖》雖是宮廷繪畫,但詩、書、畫、印俱全,真正將文人畫精神與實踐相結(jié)合,充滿了濃濃地文人氣質(zhì)。“松下聽琴”也自此成為后世畫家熱衷表現(xiàn)的題材,比較有名的就有趙孟頫的《松下聽琴圖》等。

余語

《聽琴圖》是用靜態(tài)的筆墨來描繪動態(tài)的音樂,是繪畫藝術(shù)與音樂藝術(shù)完美的結(jié)合。宋代文人士大夫?qū)⑦@個階層的思想精神融入撫琴之中,在強調(diào)禮治天下的時代,古琴藝術(shù)所倡導的和諧安定具有深意。所以,當將《聽琴圖》所繪場景放在皇家政治文化脈絡(luò)中去考慮的話,這就不是一場單純的君臣之間的賞樂活動,其背后的政治寓意應(yīng)該是古琴所蘊含的禮樂精神。

標簽:

相關(guān)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現(xiàn)代青年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guān)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