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今頭條!以敬畏之心傳承老手藝

時間:2022-11-06 05:31:36    來源:中工網(wǎng)-工人日報    

原標題:全國文物保護修復人員缺口約為2.6萬人,人才斷層問題亟待解決(引題)

以敬畏之心傳承老手藝(主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工人日報—中工網(wǎng)記者 李國

閱讀提示

隨著《文物修復師國家職業(yè)技能標準》頒布,文物修復師專業(yè)變得更受矚目,良好的就業(yè)前景,讓更多年輕人積極走進文物修復這個領域,以敬畏之心傳承老手藝。職業(yè)技能標準的規(guī)范,也迫使原有從業(yè)者積極提升自我,考取文物修復師職業(yè)能力評價證書,促進整個大環(huán)境的良性發(fā)展。

設計精巧的漢辟邪座青銅連枝燈、熠熠生輝的漢柿蒂紋鎏金銅奩……記者近日在重慶三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三峽文物保護成果展上看到,一件件經過修復的文物讓觀眾大飽眼福。這背后鮮為人知的是文物修復師修復時的艱辛努力。

國家文物局調查顯示,中國文物系統(tǒng)4000多萬件館藏文物中,半數(shù)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損。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文物工作已進入預防性保護階段,而中國仍停留在搶救性保護階段,也就是說“快不行了才去救”。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重要原因,是文物修復師的缺乏。

文物修復師回報并不豐厚

朱大武退休前是重慶一家建筑公司的副總經理。他告訴記者,修復文物建筑不僅又臟又累,清理糟朽部位時還有一定風險。自己帶過一些年輕徒弟,但他們普遍喜歡鉆研圖紙,對施工不感興趣甚至比較排斥。“其實,修復古建筑的收入也不豐厚,木工等技術工種一天能掙300元~350元,但編制內的人月收入就3000元~5000元,所以吸引不來年輕人。”他說。

修復文物須遵循“修舊如舊”“最小干預”“可逆或可再處理”等多項原則。修復前,要用科學儀器給文物“體檢”,“體檢”后再制定修復檔案。檔案中,不僅要填寫文物基本信息,還要繪制病害圖、記錄修復方式等。僅這一系列流程下來,便要花費不少時間。

隨著文物修復理念的改變和技術的發(fā)展,一名合格的年輕修復師,除了要接受傳統(tǒng)“師帶徒”的培養(yǎng),還要掌握化學、物理、材料學、藝術史等跨學科的專業(yè)知識。即使條件都具備,如果耐不住寂寞吃不了苦,在這條路上還是難以走遠。

調研結果也印證了這一觀點。在2015年開展的文博系統(tǒng)首次關于全國文物修復人員的調研中,參與調查的533家文博單位中,92%的單位認為文物修復人員配備不足, 參與調查的2207人,近5年人均每年修復館藏文物約15件。調研估算,全國文物保護修復人員缺口約為2.6萬人。

文物修復傳統(tǒng)工藝亟須薪火相傳

去年10月,我國文物行業(yè)第一個職業(yè)技能《文物修復師國家職業(yè)技能標準》(以下稱《標準》)頒布,部署文物修復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并充分考慮文物修復師從業(yè)特征及基本要求,遵循整體性、等級性、規(guī)范性、實用性、可操作性的原則制定,讓更多有能力的人員從事文物修復工作。

“文物修復事業(yè)最需要兩種人才:一種是能工巧匠,動手能力強,一來就能坐下來修東西;另一種人才則是有知識儲備,有學術背景,可以帶動文物修復事業(yè)的高層次發(fā)展?!眹椅奈锞贮h組副書記、副局長顧玉才說,《標準》是我國文物行業(yè)第一個職業(yè)技能標準,將推動文物修復向社會開放,對文物事業(yè)發(fā)展產生深遠影響。

根據(jù)《重慶三峽庫區(qū)出土文物修復三年行動計劃》,該市將利用3年時間,完成1.2萬件三峽出土文物的搶救性修復。近日,重慶市文物局對三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近年修復的315件文物進行評級,其中,172件被評定為三級及以上等級文物,就是上述計劃的成果。

“修復可以讓文物延年益壽,更好展現(xiàn)自身價值,為今后展示、利用打下良好基礎。”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文物保護與考古部副主任趙雄偉說。

據(jù)測算,一名熟練的青銅器修復師,每年可修復的文物大約20件。一名熟練的書畫修復師,每年可修復的文物大約12件。全國范圍內,在編文物修復師只有2000多名,但我國僅是亟須修復的古代文物就達到上千萬件。

隨著文物技能人才培養(yǎng)政策和制度的進一步推動落實,將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從事文物保護和修復,成長為大國工匠,將中國傳統(tǒng)工藝薪火相傳下去。

請進來、送出去培養(yǎng)

事實上,我國采取專業(yè)培訓、高校深造、師父帶徒等形式,著力解決文物修復人才斷層問題。通過與高校及研究機構聯(lián)合辦學、定向培養(yǎng)、在職進修等多種形式,加快培養(yǎng)文博行業(yè)急需緊缺人才。

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白九江坦言,隨著文博事業(yè)的發(fā)展,越來越多文物需要得到精心保護和修繕。雖然重慶一直在堅持通過師承制培養(yǎng)人才、引進人才兩條腿走路,但文物修復師缺口還是難平。

“10多年來,我院開展了4期師承制培訓班,探索新型師徒關系、新型傳承關系、新型經濟關系、新型考核體系、新型職級體系,逐漸搭建起文物修復技能型人才梯隊?!卑拙沤f,即便如此,文物修復師還是遠遠不足,至少需增加一倍才能基本滿足文物修復需要。

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副院長蔣剛建議,高??煽紤]和重慶市、西南地區(qū)文博機構合作,共同開辦文物修復專業(yè),開拓學生的就業(yè)渠道。

除了立足本土培養(yǎng)人才,還要留住人才、培養(yǎng)拔尖人才。“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文物修復師的待遇也需提高?!蔽奈镄迯蛯<覐埞饷粝M嚓P部門在工資、榮譽等方面對文物修復師給予傾斜和保障,吸引更多人進入文物修復行業(yè)的同時,還能有信心干下去。

張光敏做過舞蹈演員、財務和講解員。上世紀80年代在重慶市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前身)工作時,她“半路出家”,和文物修復專家蔡長信學習文物修復技藝,憑著刻苦鉆研,逐漸成為博物館修復文物的頂梁柱。

20多年前,在巫山大溪遺址考古工地,張光敏開始將修復技藝傳授給在工地做零工的呂國瓊。呂國瓊心靈手巧,在張光敏指導下,修復技藝不斷精進,逐漸成為能手。在重慶市首屆文物行業(yè)職業(yè)技能比賽中,呂國瓊獲得了金屬文物修復項目一等獎。“能看到修復好的文物在博物館展出,這是多好的一件事?!眳螄値е湴恋纳袂檎f。

在白九江看來,關著門師承不行,要堅持請進來、送出去,邀請文物修復專家來渝指導,將文物修復師送至兄弟單位學習。

標簽: 職業(yè)技能 逐漸成為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現(xiàn)代青年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