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速遞!你聽過荷包牡丹嗎?這個美麗的名字來源于哪?

時間:2023-05-06 14:52:31    來源:科普中國網(wǎng)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魏周睿(中國科學(xué)院植物研究所)


【資料圖】

審核:張樹仁(中國科學(xué)院植物研究所)

五月的國家植物園是一片花卉的海洋。流蘇遮道,落九天之銀瀑;牡丹獻寶,返盛唐之舊章。更有各種其他花卉,爭奇斗艷,夾雜其間,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在這之中,有一種外貌奇特的小花,既似風(fēng)鈴隨風(fēng)飄擺,又如紅心赤誠待客,它就是今天要介紹的主角——荷包牡丹。

荷包牡丹 Lamprocapnos spectabilis (L.) Fukuhara

(圖片來源:魏周睿)

名含“牡丹”,卻和牡丹無親無故

荷包牡丹是罌粟科荷包牡丹屬的多年生草本花卉,原產(chǎn)于我國東北、朝鮮半島、日本、俄羅斯等地,常生長在山坡草地或稀疏潮濕的落葉林中,喜愛涼爽濕潤的環(huán)境。

“荷包牡丹”的名字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其中“荷包”是形容其獨特的花朵形態(tài),而“牡丹”則是因分裂的葉片,不僅和牡丹的葉相似,而且花期還與牡丹同時。但其實,這種植物與芍藥科芍藥屬的牡丹Paeonia × suffruticosa Andrews并無親緣關(guān)系。

荷包牡丹(上)與牡丹(下)的葉

(圖片來源:魏周睿)

荷包牡丹在中國作為盆栽花卉的歷史悠久。北宋初年畫家徐崇嗣的作品中就有荷包牡丹的身影。南宋周必大稱其為魚兒牡丹,描述它“花紅而蕊白,狀類雙魚,累累相比,枝不能勝壓而下垂,若俛首然”,這是因為荷包牡丹具有牡丹的葉和芍藥的枝干(荷包牡丹與芍藥均是草本植物)。周必大所見的荷包牡丹“得自湘中”,且“聞江東山谷間此品甚多”,提到的湖南和江浙一帶,其實距離其原產(chǎn)地東北萬里之遙,這說明在當(dāng)時這種植物已是具有成熟栽培技術(shù)的觀賞植物。

荷包牡丹在西方被稱為“Bleeding Heart”,意為“滴血的心”。1765年,近代植物分類學(xué)的奠基人卡爾·馮·林奈(Carl von Linné)在其學(xué)生的論文中第一次見到了荷包牡丹的畫像。19世紀初也有一些歐洲文獻提及了這種植物。1846年,英國園藝家羅伯特·福瓊(Robert Fortune)將這種花卉從上海的一個苗圃引入歐洲園林,受到廣泛歡迎,迅速傳播到歐洲其他國家和北美洲。

今天這種植物已在全球廣泛栽培,除常見的粉色外還有白色品種,主要用于園藝、切花等。

白花荷包牡丹

(圖片來源:魏周睿)

北宋 徐崇嗣 畫花卉冊 舞蝶垂魚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片來源:臺北故宮博物院)

步步為營,為繁衍而生的精細構(gòu)造

荷包牡丹奇特的心形花朵有著復(fù)雜的結(jié)構(gòu)。這表現(xiàn)在很多方面,例如,花?;坑幸黄毿〉陌?,開花前會脫落。荷包牡丹的花具有兩側(cè)對稱的結(jié)構(gòu),但四片花瓣形態(tài)卻不一致,并分為兩層:外層2片粉色,上部狹窄反折,下部鼓起呈囊狀,就是我們看到的“荷包”、“雙魚”或“心形”的主體部分;內(nèi)層2片白色,尖端常貼合在一起,內(nèi)花瓣背部有突起并略帶紫色和黃色。其中,被兩片內(nèi)花瓣包裹著的就是它的雌雄蕊。雄蕊基部有兩個綠色的小圓點,便是荷包牡丹的蜜腺,分泌花蜜以吸引傳粉者。

荷包牡丹的花序

(圖片來源:魏周睿)

荷包牡丹花的解剖結(jié)構(gòu)

(圖片來源:Zhang et al., 2018,作者稍有修改)

荷包牡丹不能自花結(jié)實,主要依靠熊蜂為其傳粉。花后結(jié)細長的蒴果,成熟時裂成兩瓣,釋放其中的種子。荷包牡丹的種子上有一塊晶瑩剔透的肉質(zhì)結(jié)構(gòu),稱為油質(zhì)體(elaiosome),而油質(zhì)體是荷包牡丹種子無足而行的訣竅。油質(zhì)體營養(yǎng)豐富,對螞蟻來說是誘人的美食。所以,為了享用這一佳肴,螞蟻會收集荷包牡丹的種子,并將其搬走儲藏起來。被搬走的這些種子會在儲藏地悄悄發(fā)芽,就這樣,借助螞蟻的搬運,荷包牡丹實現(xiàn)了后嗣的傳播。

荷包牡丹的果實和種子,種子上透明部分即油質(zhì)體

(圖片來源:Hodges 2012)

毒是最好的保護色,勿近!

荷包牡丹全株有毒,在西方有Poisonous Beauty(有毒的美人)之稱。和許多罌粟科的植物一樣,荷包牡丹的毒性歸于多種生物堿,如原阿片堿、二氫血根堿、血根堿、紫堇堿等。其中,神經(jīng)毒素原阿片堿被認為是最主要的毒性成分,在荷包牡丹的根部含量最高。這些毒性成分可有效地保護荷包牡丹免受食草動物的取食,屬于植物面對外界刺激的防御,是植物對環(huán)境的一種適應(yīng)。

荷包牡丹的毒性,對不小心接觸或誤食的人來說有沒有危險?答案是肯定的!

荷包牡丹根部斷口滲出的汁液,僅需接觸皮膚和黏膜就能引起過敏和起皰,口服少許便將導(dǎo)致中毒,嚴重者將導(dǎo)致呼吸麻痹甚至死亡。不過,荷包牡丹中的生物堿對人類來說并非一無是處,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原阿片堿(protopine)的分子結(jié)構(gòu)

(圖片來源:Zulauf et al., 2020)

喜提屬內(nèi)單種新身份

荷包牡丹最初被認為屬于馬褲花屬Dicentra,這個屬在經(jīng)典分類學(xué)上包含了多種具有兩側(cè)對稱花的植物,但一直以來都有自然領(lǐng)域的科學(xué)家懷疑這個屬的劃分是不夠自然的。后來的分子系統(tǒng)學(xué)研究表明,荷包牡丹確實與其他馬褲花屬物種不同,并在系統(tǒng)發(fā)育樹上位于荷包牡丹亞科最基部,應(yīng)該獨立出來。于是荷包牡丹最終自立門戶,成了荷包牡丹屬Lamprocapnos的唯一成員。

罌粟科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

(圖片來源:Peng et al., 2023,作者稍有修改)

馬褲花屬屬的其他物種也多具有與荷包牡丹類似的獨特花形,是優(yōu)秀的觀賞植物。該屬的麗荷包Dicentra formosa (Andrews) Walp.在國家植物園南園也有栽培。

麗荷包 Dicentra formosa (Andrews) Walp.

(圖片來源:魏周睿)

專業(yè)打假,你們都不是真牡丹!

牡丹作為中國傳統(tǒng)名花,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喜愛,是花卉中著名的文化符號之一,幾乎是美麗的代名詞。因此,不光是荷包牡丹,許多其他與牡丹非親非故的花卉也都被冠上了“牡丹”的名號。下面為大家簡單介紹幾種。

纏枝牡丹屬旋花科打碗花屬,是毛打碗花的變種,其實和牽?;ㄊ墙H,它的原變種也具有喇叭狀的花冠。而這個變種花形比較特殊,不僅重瓣,花冠還呈不規(guī)則撕裂狀,乍一看與牡丹有些類似。它的植株仍為旋花科常見的草質(zhì)藤本,會纏繞在欄桿、樹干上爬升,因此得名。

纏枝牡丹 Calystegia dahurica f. anestia (Fernald) Hara

(圖片來源:魏周睿)

芹葉牡丹(洋牡丹),即花毛茛,為毛茛科毛茛屬植物,原產(chǎn)西亞及歐洲東南部,品種繁多,花色各異。其花大而艷麗,多為重瓣,是鮮切花市場的常客。

花毛茛(芹葉牡丹/洋牡丹) Ranunculus asiaticus L.

(圖片來源:魏周睿)

秋牡丹是打破碗花花的重瓣變種,屬毛茛科銀蓮花屬。打破碗花花廣泛分布在華中、華南、西南各省區(qū),花期常在夏秋之交,既是美麗的觀賞植物,也可用作藥用。這里插一句,“打破碗花花”是一個正經(jīng)的植物專業(yè)名詞。關(guān)于這個名字的來源,一種說法是以前人們?yōu)榱朔乐剐『⒄?,就嚇唬小孩說摘花就會打破碗,打破碗就吃不成飯,于是這種花就被稱為“打破碗花花”。

秋牡丹 Anemone hupehensis var. japonica (Thunb.) Bowles et Stearn

(圖片來源:魏周睿)

桑葉牡丹(朱槿牡丹),即朱槿的重瓣變種,是錦葵科木槿屬灌木,又稱扶?;?。朱槿花大色艷,四季常開,有各種顏色,是園林綠化的常用樹種。

重瓣朱槿(桑葉牡丹/朱槿牡丹) Hibiscus rosa-sinensis var. rubro-plenus Sweet

(圖片來源:魏周睿)

松葉牡丹(龍須牡丹),即大花馬齒莧,又名太陽花、半枝蓮,是馬齒莧科馬齒莧屬植物,原產(chǎn)巴西。它的葉片肉質(zhì),花大,花色繁多,繁殖容易,非常耐旱和暴曬,在街頭巷尾的公園、花圃、盆栽中經(jīng)常能見到它的身影。

大花馬齒莧(松葉牡丹/龍須牡丹) Portulaca grandiflora Hook.

(圖片來源:魏周睿)

國色從來重洛陽,獨開生面斗新妝。

流霞自昔原如綺,盛露于今別有囊。

賞去恰宜金縷曲,摘來應(yīng)疊女兒箱。

裙腰更有青青草,引得春閨幾日忙。

這是清代詩人周卓詠荷包牡丹的詩作,生動地描寫了這種花卉的美麗形態(tài)。

春光正好,正宜踏出樊籠,懷抱自然,蜂蝶為伴,共賞群芳,享受這轉(zhuǎn)瞬即逝的美好。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xué)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志(第三十二卷)[M]. 北京: 科學(xué)出版社. 1999.

[2] Liden M., et al. Phylogeny and classification of Fumariaceae, with emphasis on Dicentra s. 1., based on the plastid gene rpsl6 intron[J]. 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1997, 206 (1-4): 411-420.

[3] Hodges L. Bleeding Heart: A Review for Growers[J]. HortTechnology, 2012, 22 (4): 517-522.

[4] Zhang X. H., Zhao L. Morphology, structure and ultrastructure of staminal nectary in Lamprocapnos (Fumarioideae, Papaveraceae) [J]. Flora, 2018, 242: 128-136.

[5] Zulauf N., et al. Toxicity of bleeding heart (poisonous plant of the year 2017) Poisonous beauty[J]. Zentralblatt für Arbeitsmedizin, Arbeitsschutz und Ergonomie, 2020, 70 (3): 145-148.

[6] Peng H. W., et al. A complete genus-level phylogeny reveals the Cretaceous biogeographic diversification of the poppy family[J].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23. DOI: 10.1016/j.ympev.2023.107712

(注:文中拉丁文部分應(yīng)為斜體。)

標(biāo)簽:

相關(guān)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現(xiàn)代青年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zé)。

特別關(guān)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