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在宇航不受重視的年代,科學家選擇把研究寫成小說

時間:2022-04-26 13:41:06    來源:科普時報    

中國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4月16日成功著陸,在空間站執(zhí)行飛行任務半年之久的3名航天員順利出艙。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將有助于中國未來的太空科研,特別是月球和火星探測方面的工作,探索太空之旅向更深處邁進。

人類對浩瀚而神秘的星空始終心存向往,在各民族的神話里都有飛升天穹的想象。后來在文學家筆下,這些幻想有些相當離譜有些近乎寫實:在希臘作家盧西恩的《真實的故事》中,主人公被一股旋風裹挾到月球,在法國作家希拉諾的《日月——兩個世界的旅行》中,主人公借助蒸發(fā)的露水升空。只有近代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在其作品《夢》(1600年)中提到了特制的宇航服、噴氣推進、失重狀態(tài)等科技想象。

真正以近代科學為基礎的宇航幻想,還是出自兩位早期科幻大師的作品。1865年,法國科幻先驅(qū)凡爾納出版了《從地球到月球》(1870年又出版了續(xù)集《環(huán)繞月球》),利用滿載給養(yǎng)的炮彈將3名宇航員送往月球。1901年,英國科幻先驅(qū)威爾斯的《首批登上月球的人們》問世,主人公利用能夠截斷引力波的“凱沃”物質(zhì)制造飛船登月。

第一部科幻電影《月球旅行記》劇照 (圖片由作者提供)

1902年,法國導演梅里愛根據(jù)上述作品,拍攝出有史以來第一部科幻電影《月球旅行記》。這部利用定格動畫技術制作的影片現(xiàn)在看來多少有些粗陋,但在當時卻極具革命性意義。

不要認為凡爾納的登月方式幼稚可笑,我們只要對比一下美國作家愛倫坡在其《漢斯·普法爾歷險記》(1835年)中完全違背科學的“氣球登月”就釋然了,再說牛頓還真設計過一個讓炮彈飛離地球的思想實驗“牛頓大炮”。遺憾的是,我們至今還沒能找到隔斷引力波的方法。

“牛頓大炮”草圖

其實在凡爾納之后威爾斯之前,還有一位俄羅斯人創(chuàng)作了更為寫實的宇航科幻作品,他就是齊奧爾科夫斯基。齊奧爾科夫斯基被稱為“俄羅斯宇航之父”,他那句“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被束縛在搖籃里”至今激勵著我們。

齊奧爾科夫斯基又被稱為“俄羅斯科幻之父”,不過這一稱號的來歷卻多少有些苦澀。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科學界對宇航不是特別重視,甚至題目中含有“宇航”字樣的論文都會直接被拒。是以齊奧爾科夫斯基早年間的研究不被理解,只得以科幻小說的形式發(fā)表出來。1878年,他完成了《在月球上》(1892年才獲連載),1895年他出版了《宇宙在召喚》。雖說后來齊奧爾科夫斯基的科研境遇有所改變,但他興致不減,還是創(chuàng)作了《在地球之外》(1920年)。

齊奧爾科夫斯基

順便說一句,當時在美國從事宇航研究的科學家境遇也相類似,美國“火箭之父”戈達德在撰寫宇航論文時,不得不起了這樣一個隱晦的名字:《一種達到極大高度的方法》!不過戈達德在回憶少年時代的夢想時,還專門提到了凡爾納和威爾斯的作品對他的巨大影響。

齊奧爾科夫斯基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另一位俄羅斯人,他就是別利亞耶夫。別利亞耶夫最著名的科幻作品是《陶威爾教授的頭顱》,但他在20世紀30年代卻以齊奧爾科夫斯基的宇航理論為基礎,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有關火箭與宇航的科幻小說,這其中以《躍入蒼穹》最為出色。

真正集宇航科技之大成者,還是要數(shù)英國科幻大師克拉克的《2001:太空奧德賽》。這本是一部探討宇宙文明的科幻作品,但作者在6章中用了漫長的篇幅(第2章到第5章)詳細討論了宇航的話題。即便是第6章主人公進入“星門”之后依舊有宇航的因素——航天器進入到巨大的宇宙中轉(zhuǎn)站,被更高級的文明安排路線前往其他星系。當然這種宇航方式已經(jīng)超出了我們目前的物理學,就如同科幻電影《星際穿越》一樣,前面部分基于寫實的宇航技術,后面的“穿越蟲洞”已不再屬于通常意義的宇航概念。

《2001太空奧德賽》 圖源:豆瓣電影

克拉克還有一篇膾炙人口的科幻短篇《太陽帆船》,描述了“太陽風”在宇航中的利用。故事描寫了一艘以“太陽風”為動力的航天器,在“太陽風”的持續(xù)加速下,成為全宇宙中最快的物體。

關于宇航,還有一篇科幻短篇值得一提,那就是美國科幻作家戈德溫的《冷酷的平衡》。這個故事的基礎是:每艘飛船攜帶的燃料都要精打細算,燃料與飛船質(zhì)量之間有著精準的平衡;由于一名偷渡者的出現(xiàn),這種平衡被打破了,船長不得不做出一個痛苦的決定……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任何違反科學規(guī)律的自以為是都要受到嚴厲懲罰。

阿西莫夫

美國科幻大師阿西莫夫也寫過一些宇航科幻作品,但他最精彩的論述卻在其科普著作當中。阿西莫夫在《地外文明》里闡述了高速飛船、冷凍技術、相對論效應造成時間延緩等各種宇航對策之后,還是感嘆人類相對于無垠宇宙的渺小,因此他提出了另一種腦洞大開的宇航方法:假如有一天,人類能讓地球擺脫太陽引力,并在宇宙間獲取能源,地球就不必再被束縛于太陽周邊,從此在恒星際自由漂流。它無需多快的速度,因為在它的內(nèi)部,生命繁衍不止,文明有序發(fā)展。寫到這里,阿西莫夫提出一個問題:“他們?yōu)槭裁匆@樣做呢?”接著他自己有力地反詰道:“他們?yōu)槭裁床贿@樣做呢?”

——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我們不是被動地去流浪,而是主動地游歷。宇宙這么大,我要去看看!

作者:星河 北京作家協(xié)會專業(yè)作家,主要從事科幻與科普創(chuàng)作

審核:王飛

終審:陳磊

標簽: 齊奧爾科夫斯基 阿西莫夫 科幻作品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現(xiàn)代青年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