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世界簡訊:真正的鄂爾多斯,是什么樣?

時間:2022-11-07 16:35:42    來源:科普中國網(wǎng)    

鄂爾多斯

在大多數(shù)人的印象中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是一個以羊絨與煤炭著稱的西北城市

似乎它的地表景物

無非牛羊養(yǎng)殖、礦井深坑

但事實上

它擁有著

多彩大地

(航拍鄂爾多斯多彩土地,攝影師@任世明)

流沙戈壁

(堆積的流沙與裸露的巖石,攝影師@蘇大)

嫣紅鹽湖

(烏審旗毛烏素沙地中的鹽湖,攝影師@任世明)

大漠飛雪

(鄂爾多斯文貢芒哈國家沙漠公園的雪景,攝影師@任世明)

黃河蜿蜒

(河套平原、黃河與陰山,攝影師@陳劍峰)

云蒸霞蔚

(晚霞下的駿馬,攝影師@蘇大)

無數(shù)極致風光

成就著鄂爾多斯的

豐饒與多姿

卻鮮有人為此而到訪

這片自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

也許一直在等待著

等待著別具慧眼之人

來此欣賞它的

瑰麗、蒼勁、繽紛與壯闊

(鄂爾多斯地形與位置示意,制圖@陳景逸/星球研究所)

01

硬核大地

當我們踏足鄂爾多斯

便會發(fā)現(xiàn)

這是一片敞天敞地的高原

夕陽西下

如熔爐流金

(鄂爾多斯的日落,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夜幕降臨

則星漢燦爛

(庫布齊沙漠的滿天星辰,攝影師@黃登一)

層云蔽空

便暴雨如注

(請橫屏觀看,草原風暴,攝影師@蘇大)

它這種

暴烈而野性的氣質

可以追溯至遠古的

洪荒時代

距今約30多億年前

鄂爾多斯這塊土地

便從屬于地球上

最原始的古陸之一

鄂爾多斯古陸

(從桌子山地區(qū)挖掘出的片麻巖系距今已有20多億年,攝影師@蘇大)

在之后的近20億年里

它經歷了無數(shù)次地質構造運動

逐漸在地底深處

形成了一塊極為剛硬

極為穩(wěn)定的基底巖石

地質學家稱之為“克拉通

意為“陸地的核心”

而地表之上

原始的熱帶森林曾遮天蔽日

恐龍家族在此稱霸一時

成吉思汗鄂托克鳥等

史前化石的首次發(fā)現(xiàn)

便在鄂爾多斯境內

(擺在博物館中的恐龍化石,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彼時的茂密植被

經歷上億年的埋藏、演變

轉化為今日的

巨厚煤田

(鄂爾多斯露天煤礦,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與此同時

數(shù)以億年計的光陰中

最活躍的地質、最繁茂的生命、最極端的環(huán)境

全都零落成泥輾作塵

化作大地的繽紛

安放于穩(wěn)固的基巖之上

當?shù)胤Q之為“砒砂巖

其遇水為泥、遇風成砂

極易剝蝕、裸露

表面呈現(xiàn)深深淺淺的溝壑

當漫山遍野的層層色彩

映入眼簾

我們猶如在閱讀

一部土石譜寫的地球史詩

(砒砂巖,攝影師@郭宇)

滄海桑田

地球板塊運動、乾坤再造

鄂爾多斯的核心塊體

卻始終如一、恒常不變

地震

遠離此地

只能在其邊緣搞搞“破壞”

眾多的遠古遺跡

由此保存下來

(中國近年地震震中分布示意,制圖@陳景逸/星球研究所)

燕山運動

與塑造出世界第三極的

喜馬拉雅運動

面對此地的“硬核

也敗下陣來

只能在其周圍

撕扯出一眾盆地

(鄂爾多斯及周邊地塊分布示意,制圖@松楠/星球研究所)

鄂爾多斯則憑借此力

一路崛起

終于形成了

如今海拔1100-1500米的

鄂爾多斯高原

其地表最高峰為

烏仁都西峰

由于峰頂極為平整

人們也形象地稱之為

“桌子山”

(請橫屏觀看,桌子山,攝影師@蘇大)

地球造化之偉力

實在難以將其撼動

那么

當這片硬核的大地

遭遇自青藏高原

呼嘯而下的黃河

勝敗又當如何

02

馴服黃河

當我們從太空審視中國

便會發(fā)現(xiàn)黃河

在沖出甘肅、寧夏之后

竟然直接北上

形成一個巨大的“幾”字彎

究竟是何種力量

讓黃河行路如此曲折

答案便是

鄂爾多斯高原

(黃河與鄂爾多斯高原示意,制圖@松楠/星球研究所)

喜馬拉雅運動

讓硬核的鄂爾多斯高傲地崛起

其地表遠遠超出水面

黃河只能眼巴巴地仰望著

兩岸相對少水的土地

(鄂爾多斯為高出黃河水平面的大地,攝影師@李平安)

故而

這塊倔強的高地

既有著獨立于外流區(qū)的內流區(qū)

也有著被黃河流域所包圍的

非黃河流域

(內流區(qū)與黃河流域示意,制圖@松楠/星球研究所)

拒絕了大河的滋養(yǎng)

這片土地的大部分景觀

幾乎完全由大氣降水

一手調控

四條等降水量線

從鄂爾多斯橫貫而過

自東南向西北

大地愈漸干旱

(鄂爾多斯年降雨量分布示意,制圖@陳景逸/星球研究所)

從雨水沖刷黃土而成的

千溝萬壑

(鄂爾多斯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貌,攝影師@蘇大)

到遼闊的草原

(請橫屏觀看,鄂爾多斯草原牧羊,攝影師@蘇大)

再到黃沙與草原交織的

毛烏素沙地

(毛烏素沙地,沙面上如同劃痕的印記,是汽車的車轍印,攝影師@任世明)

終于

在雨水與黃河都顧及不到的

鄂爾多斯內陸

誕生出中國第七大沙漠

庫布齊沙漠

(庫布齊沙漠,攝影師@樊輝)

(庫布齊沙漠與黃河,攝影師@陳劍峰)

當然

黃河也并非不想征服

這片土地

庫布齊沙漠之中

至今仍保留著

黃河與這片土地

戰(zhàn)斗過的痕跡

七星湖

其作為黃河故道的遺存

猶如孔雀的羽翎

在荒漠上綻放

(請橫屏觀看,七星湖,攝影師@楊孝)

中國最大的沙漠湖泊

紅堿淖[nào]

也位于鄂爾多斯邊境

其深層地下水

可能與黃河支流相連

(請橫屏觀看,紅堿淖,攝影師@任世明)

流經鄂爾多斯的

烏蘭木倫河

都思兔河、無定河等等

均與黃河水有直接聯(lián)系

但是

上述的河流與湖泊

最多也只能蠶食著

鄂爾多斯的邊緣地帶

黃河之水

始終無法侵入其腹地

(鄂爾多斯閉流區(qū)分布示意,制圖@松楠/星球研究所)

自青藏高原闖入人間

而來勢洶洶的黃河

實在對這塊硬核之地無計可施

只能順從地繞道而行

七百里黃河

如同一條黃色的巨龍

匍匐在鄂爾多斯的腳下

并由此形成了一條融合

冰雪、沙漠、草原、濕地、峽谷

等等無數(shù)極致美景的

“沿黃河風光帶”

(黃河,攝影師@陳肖)

自西北向東南

黃河從遠方狂舞而來

所過之處奇跡般萬物生長

(河套平原與鄂爾多斯交界的黃河,攝影師@陳劍峰)

洪流滋潤而成的

巨合灘濕地

盛產黃河鯉魚

(請橫屏觀看,巨合灘濕地,攝影師@張洪科)

而生機勃勃的濕地之畔

黃沙地塊赫然聳立

當我們變換方位與視角

沙地與濕地共存的奇觀

便呈現(xiàn)在眼前

(庫布齊沙漠與濕地共存,攝影師@葉長春)

也是在此

黃河跨越了

其上游與中游的分界點

此后中游河段增加的沙量

約占總沙量的92%

沿途的泥沙

不斷注入水體之內

黃河踏入此地之后

才真正成為“黃河”

(圖中前景河流為黑賴溝,是黃河的一級支流,最后匯入黃河,攝影師@陳劍峰)

這里的黃河每逢冬季

便因直面西伯利亞的強冷空氣

結出冰凌、潔白一片

黃河與流凌的對比

極具視覺沖擊力

(鄂爾多斯的黃河進入凌汛期,攝影師@張世瑜)

大河繼續(xù)逶迤前行

很快便到了庫布齊沙漠

與黃河的分別之地

黑圪[gē]嶗灣

固守高地的黃沙

默默目送著

“敗者”黃河的遠去

無聲的宣告著勝利

(黑圪嶗灣,攝影師@李瓊)

反觀黃河

無波無浪的水面

恍若幽幽平湖

選擇安靜的離開

可是黃河畢竟是黃河

在與后續(xù)地塊短兵相接之時

它的巨流又化作利劍

將兩岸的懸崖峭壁

劈砍得工工整整

形成峽谷景觀

(請橫屏觀看,黃河乾坤灣,攝影師@李平安)

繼續(xù)向東南

便是著名的老牛灣

黃河又逐漸接觸到

黃土高原

(老牛灣,長城與黃河的交匯處,攝影師@崔永江)

不過受到前方

萬家寨水利工程的蓄水影響

水流逐漸緩慢

其中裹挾的泥沙有所沉淀

渾濁的大河也在行進過程中

逐漸清澈變藍

(請橫屏觀看,包子塔大峽谷,攝影師@行影不離,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當我們換一個角度

觀察同一處峽谷

便會發(fā)現(xiàn)其如同

大地伸出的“小腳丫”

俏皮又可愛

(包子塔峽谷地形示意,制圖@松楠/星球研究所)

此后

黃河一路

闖過大壩

(萬家寨水利樞紐工程,攝影師@翟鴻宇)

闖過大橋

(鄂爾多斯過黃河的大橋,攝影師@陳劍峰)

黃河中央

一對“母子島嶼”

娘娘灘與太子灘

猶如巡航的艦隊

永不靠岸

(娘娘灘,攝影師@張洪科)

黃河在娘娘灘

暫緩腳步、安靜而溫順

然而在遠離

鄂爾多斯邊境之后

黃河還是露出桀驁不馴的本性

在壺口咆哮起來

至此

途經鄂爾多斯境內728公里

約占黃河全長1/8的

“沿黃河風光帶”之旅

基本告一段落

03

勇者天堂

但這并不是結束

這塊硬核的大地

不僅馴服了黃河

更孕育出了

勇敢的生命

鄂爾多斯

擁有野生動物1500多種

野生植物400多種

(鄂爾多斯白鷺,攝影師@蘇大)

其中的珍稀鳥類

遺鷗

對環(huán)境極為挑剔

一般在干旱地帶的

荒漠湖泊中繁衍后代

鄂爾多斯的紅堿淖

便是全世界僅存的

可供其生存的棲息地之一

此處遺鷗數(shù)量達16000多只

約占世界總數(shù)的60%以上

(紅堿淖繁殖與哺育期的遺鷗,遺鷗是科學家最晚發(fā)現(xiàn)的鷗類,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而這片生生不息之地

也必將引來

人類的矚目

立命之勇

(人與自身)

距今約7-14萬年前

鄂爾多斯最遠古的居民

即“鄂爾多斯人”(河套人)

在此登場

彼時

巨鴕鳥、鄂爾多斯大角鹿

野馬、野驢、原始牛、披毛犀

在這片無遮無攔的天地之間

悠閑地進食、撒歡

(請橫屏觀看,薩拉烏蘇遺址群,此地共發(fā)現(xiàn)古動物化石45種,其中包括鳥類11種,哺乳動物34種,攝影師@朱金華)

鄂爾多斯人

作為這片大草原上最早的獵人

也在此野蠻生長

他們以鹿角錘、鹿角茅為武器

同強于自身數(shù)倍的猛獸搏斗

最后以火種燒烤捕獲的獵物

殘留的灰燼、燒骨和石片

逐漸被歲月塵封

隱入地下

鄂爾多斯人的遺骨

是中國境內第一件

有準確出土地點

與地層記錄的人類化石

(鄂爾多斯人化石的發(fā)現(xiàn)地點,攝影師@朱金華)

時間來到距今

約4200-3500年前

鄂爾多斯的先民們

逐漸掌握了青銅技術

他們將目之所見的一切

以此記錄下來

那是一片

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天地

老虎與野豬撕咬搏斗

(虎豕咬斗紋金帶飾,攝影師@劉艷暉、柳葉氘,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山羊相對而立

(圓雕雙山羊飾件,攝影師@劉璐、柳葉氘,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刺猬呆萌可愛

(刺猬形銀飾件,攝影師@劉鋼、柳葉氘,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老虎們沒羞沒臊

(雙虎交媾小飾件,圖片來源@李理、鄂爾多斯市博物院,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還有已被馴服

成為先民伙伴的駱駝

似乎正走在茫茫大漠中

(人騎駱駝紋柄青銅鏡,圖片來源@陳國曦、鄂爾多斯市博物院,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奔放彪悍的先民們

將這些生動的形象

裝飾在日常生活所用的

青銅及金、銀制品之上

它們被統(tǒng)稱為

鄂爾多斯青銅器

每一件與歷史廝殺后

存活下來的器物

都自有其魂魄

它們竭盡全力地展現(xiàn)著

當年持有者的英勇

(雙鳥環(huán)首青銅短劍,攝影師@傅鴻超,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中國現(xiàn)存第一把青銅短劍

第一套也是唯一一套

北方部落首領的金冠

均出土于鄂爾多斯境內

金冠的紋飾好似

威猛的雄鷹高高在上

俯視著弱肉強食的草原

(鷹頂金冠飾,攝影師@動脈影,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當我們穿越回那個時代

迎面而來

一位鄂爾多斯的勇士

他一定騎著最烈的馬

腰間配著最鋒利的短劍

頭頂著蒼穹之上的雄鷹

在天地間放聲歌唱

也許他在歌唱著

父親一般的高原

也許他在歌唱著

母親一般的河流

(請橫屏觀看,牧馬人與草原上的馬群,攝影師@蘇大)

與輕便實用的

鄂爾多斯青銅器相比

同一時期中原的青銅器

多為厚重的禮器

中原諸族與北方民族

逐漸分野

雖然地表植被與氣候

更適于放牧與游獵

但是由于黃河的切割

鄂爾多斯直接與

中原王朝的核心區(qū)接壤

(不同時期我國農牧交錯帶北界的變遷示意,制圖@松楠/星球研究所)

作為中原與草原

碰撞與往來的前沿地帶

鄂爾多斯

注定成為各方爭奪的

逐鹿之地

血戰(zhàn)之勇

(人與人)

商王伐鬼方

周王征獫狁[xiǎn yǔn]

晉文公攘戎狄

鬼方、獫狁與戎狄

均為曾在鄂爾多斯盤踞的

北方游牧民族

戰(zhàn)國時期的趙武靈王

更進一步深入鄂爾多斯腹地

并在此修建了中國早期的長城之一

秦昭襄王則緊隨其后

將鄂爾多斯東南部

納入秦國的疆域

(戰(zhàn)國長城,攝影師@郭宇,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在秦始皇統(tǒng)一中原之后

其憑借蕩平六國之軍威

派遣大將蒙恬北擊匈奴

攻占鄂爾多斯

為了方便軍隊馳援前線

秦始皇

還修筑了一條古代的“高速公路”

即秦直道

(秦直道,攝影師@郭宇)

黃河

又成為這片土地的“護城河”

其南北兩岸

均建有秦王朝綿延的長城

北長城將這片土地

與蒙古高原相阻隔

南長城之內的中原王朝

又將其拒之門外

鄂爾多斯

猶如一塊天然的戰(zhàn)場

只有最善武的勇士

才敢于入場拼殺

(鄂爾多斯周邊秦長城分布示意,制圖@劉志鵬、陳景逸/星球研究所)

中原王朝

率先展開著攻勢

秦始皇

(出自賈誼《過秦論》)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漢武帝

派遣大將衛(wèi)青與霍去病

以鄂爾多斯為跳板

向西北出擊

(出自《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

“(霍去?。┓饫蔷玉闵健ぁぁぁぁぁさ桥R瀚海”

(東漢龍首青銅灶,鄂爾多斯市出土,內蒙古博物院藏,攝影師@柳葉氘)

草原諸部

也不甘示弱

魏晉南北朝之際

匈奴部落最后的血脈

赫連勃勃進駐鄂爾多斯

建立大夏國

并在此興修都城

即“統(tǒng)萬城

(統(tǒng)萬城,圖片來源@Esri Image Map)

繚繞統(tǒng)萬城畔的

無定河

似乎在訴說著戰(zhàn)爭風云里的

小民悲哀

(出自《隴西行》)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唐宋交替之時

黨項族建立西夏國

鄂爾多斯的部分區(qū)域

連帶統(tǒng)萬城一起

被納入西夏的地盤

而西夏與宋遼(金)一起

開創(chuàng)出中國歷史上

第二個“三國時代”

(城川古城,唐王朝專門為黨項族遷徙而設,而后黨項族建立西夏國,攝影師@任玉豪,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而后

蒙古人暴風驟雨一般的戰(zhàn)斗力

瞬間席卷了整個歐亞大陸

他們經鄂爾多斯一路南下

覆滅南宋、西夏等多個帝國

建立元朝

這是中國歷史上

首次由少數(shù)民族

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

可惜的是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在征討西夏的過程中

猝然離世

(龍頭銀酒杯,展現(xiàn)元朝氣質,圖片來源@鄂爾多斯市博物院,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如今

成吉思汗陵

便位于鄂爾多斯境內

屹立在天地間

(成吉思汗陵,攝影師@郭宇)

歷經無數(shù)血與火的洗禮

明朝時期的鄂爾多斯

既被象征農耕文明邊界的長城

排除在外

又被黃河從蒙古高原上

切割而下

成為一個獨特而曖昧的存在

(鄂爾多斯周邊明長城分布示意,制圖@劉志鵬、陳景逸/星球研究所)

也正因如此

這里至今仍保留著

北方草原最大的石窟寺群

阿爾寨石窟

此地也是成吉思汗

攻打西夏時的汗帳駐地

在這片土地上

也許只信仰天神與勇者

(阿爾寨石窟,攝影師@郭宇,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改天換地之勇

(人與自然)

新中國成立之后

鄂爾多斯一直以來的

羊絨原料產出優(yōu)勢

隨著中國外貿出口的開放

迅速搶占國際市場、揚名天下

(荒灘牧羊,攝影師@蘇大)

而這塊硬核的大地

早在數(shù)以億年之前

深埋的寶藏

也終于在此時得以挖掘、造福一方

鄂爾多斯

已探明的煤礦儲量

約占全國1/6

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

約占全國的1/3

(鄂爾多斯煤礦與天然氣資源分布示意,制圖@松楠/星球研究所)

如此巨量的礦藏催生出

中國最大的露天礦場之一

黑岱溝露天礦場

其一天之內便可開采

9萬余噸煤炭

裝滿約1500節(jié)列車貨廂

這些煤炭

則可以轉化為約2億度電

滿足約6萬余個家庭

一整年的用電需求

(黑岱溝露天礦廠,圖片來源@Esri Image Map)

鄂爾多斯

由此迅速崛起

2000年

其煤炭產量為0.56億噸

僅4年之后

便達到1.17億噸

成為中國首個煤炭年產過億的城市

雖然工業(yè)在發(fā)展、城市在建設

但是自古以來的

土地沙漠化問題

尚未得到解決

最嚴重的時期

庫布齊沙漠

每年向黃河輸入泥沙

約1.6億噸

鄂爾多斯?jié)竦?/p>

更是水面萎縮、湖心島消失

在此筑巢的遺鷗近乎絕跡

整改與治理迫在眉睫

(緊靠黃河卻飛沙走石的荒蕪沙漠,攝影師@李瓊)

鄂爾多斯幾乎舉全市之力

遏制沙漠的漫延

并憑借新興的技術手段

開啟了治沙征程

第一

是修建引凌分洪閘、分凌引水渠

生態(tài)圍堤等等

引黃河凌水入沙漠

(黃河水與沙漠共存,攝影師@蘇大)

每年11月下旬至次年3月

環(huán)繞鄂爾多斯的黃河

流凌堆冰、水位抬高

化凍之后則形成洪災

一邊水多為患、一邊荒漠干旱

經由相關專家團隊論證之后

當?shù)卣揭粤杷虧櫳衬?/p>

庫布齊沙漠的腹地迅速形成

近60平方公里的生態(tài)濕地

與近20平方公里的水面

20多種植物自然恢復生長

10多種水鳥在此長期棲息

村民甚至在此養(yǎng)殖螃蟹、維持生計

(庫布齊沙漠中的螃蟹,攝影師@曹敦美)

第二

是以麥草或其他植物的莖稈

扎入沙土

形成網(wǎng)狀的“草方格

此舉穩(wěn)固沙丘的同時

也便于在草方格之中

栽種植物

(草方格,攝影師@蘇大,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在國家林業(yè)局的支持下

庫布齊沙漠之中

建設起中國西部最大的種質資源庫

培育出1000余種

耐寒、耐旱、耐鹽堿植物

鄂爾多斯的森林覆蓋率

也從1980年的6.1%

躥升為2018年的26.91%

(請橫屏觀看,圖為治理后的庫布齊沙漠,除了人工因素之外,全球變暖、降水增加對于植被生長也有很大幫助,攝影師@蘇大)

第三

是發(fā)展光伏治沙產業(yè)

光伏板的組件

在吸收太陽光發(fā)電之外

還能夠有效的擋風、防風

阻止沙塵的飛揚與移動

減少水分的蒸發(fā)

為植被的生長保駕護航

(光伏板與綠植,攝影師@蘇大)

光伏板下茂盛的綠草

還可以牧羊養(yǎng)鴨

幫助百姓脫貧致富

板上發(fā)電、板下種植、板間養(yǎng)殖

治沙改土的目標

在如此良性循環(huán)之中

自然而然便達到了

(光伏板下的鴨子,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庫布齊沙漠

全年平均有效光照

高達3180小時以上

為發(fā)展光伏產業(yè)

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于是

中國單體規(guī)模最大的

光伏治沙項目

應運而生

(請橫屏觀看,光伏治沙與未治理的土地對比,攝影師@蘇大)

如此實施下來

庫布齊沙漠的治理

極為成功

綠色肉眼可見的增長

(鄂爾多斯遙感影像對比,制圖@松楠/星球研究所)

沙塵暴發(fā)生的次數(shù)

急劇減少

(沙塵暴發(fā)生次數(shù),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曾經蕭索的毛烏素沙地

開墾出成片的良田

(毛烏素沙地的農田,攝影師@任世明)

甚至荒涼如庫布齊沙漠

也因噴灌技術而出現(xiàn)了農場

這里出產的部分土豆

被生產為薯片

擺放在數(shù)千公里外的超市貨架上

供人們選購

(庫布齊沙漠土豆田,出現(xiàn)圓形的農田是因為噴灌半徑的限制,攝影師@蘇大)

與此同時

長川巨流之上

數(shù)十座黃河大橋

依次建成

(請橫屏觀看,黃河大橋,攝影師@葉長春)

多彩大地之畔

包神鐵路負載著列車

連接遠方

(包神鐵路,攝影師@楊誠)

茫茫大漠之中

人稱“穿沙公路”的省道215

也全線貫通

(請橫屏觀看,穿沙公路,攝影師@蘇大)

庫布齊沙漠

還被開發(fā)為旅游景區(qū)

(深入鄂爾多斯響沙灣景區(qū)的觀光越野車,攝影師@陳彥)

潔白如蓮花的新式建筑

拔地而起

冬季之雪色

與建筑完美融合

(庫布齊沙漠蓮花酒店,攝影師@李曉春)

鄂爾多斯

遺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也正式批準成立

大批的遺鷗及其他候鳥

重歸鄂爾多斯?jié)竦?/p>

(請橫屏觀看,遺鷗自然保護區(qū),攝影師@孫華金)

這片天地日新月異

而所有的改變背后

是一個個敢于戰(zhàn)天斗地的

鄂爾多斯人

付出了10年、20年、30年

乃至一生的努力

他們也許是

堅守荒地的夫婦

(7萬畝沙漠變成綠洲,殷玉珍夫婦花費了25年,他們還在繼續(xù),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他們也許是

以治沙為己任的基層干部

(2018年7月23日,鄂爾多斯杭錦旗的工作人員展示快速沙柳栽種,約用10秒的時間可栽種2苗,成活率提高的同時加快了工作效率,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他們

也許被稱為先進模范、治沙能手

而我更愿稱他們?yōu)?/p>

勇士

鄂爾多斯、鄂爾多斯

這里見證過偉大的英雄

也經歷過慘烈的戰(zhàn)爭

而惟有真正的勇士

才能夠讓這片土地

煥發(fā)活力與生機

回望過去

古地質史上幾十億年的海陸變遷

古生物史上幾億年的進化繁衍

人類文明史上幾萬年的波瀾壯闊

都曾在鄂爾多斯上演得蕩氣回腸

而眺望未來

這塊硬核大地所養(yǎng)育出的

勇敢的人民

始終在這片土地上

建設著家園、播撒著希望

這也是鄂爾多斯

最美的風景

(請橫屏觀看,黃河與鄂爾多斯高原上的庫布齊沙漠,攝影師@陳劍峰)

本文創(chuàng)作團隊

撰文:斡爾朵

圖片:感恩的心

地圖:松楠&陳景逸

設計:劉志鵬

封面攝影師:蘇大

審校:云舞空城、明天會更好

特別鳴謝

鄂爾多斯市博物院

【參考文獻】

[1] 高毅、王志浩、楊澤蒙等編著. 鄂爾多斯史海鉤沉[M].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8.09.

[2] 梁冰著. 鄂爾多斯通史稿[M]. 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2009.07.

[3] 楊澤蒙著. 遠古的傾訴:鄂爾多斯青銅器[M]. 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2008.01.

[4] 鄂爾多斯博物館編. 八百年不熄的神燈——祭祀成吉思汗的鄂爾多斯蒙古族歷史文化[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5.04.

[5] 梁霞, 楊勇, 公王斌等. 內蒙古西部庫布齊沙漠北緣沙漠化特征討論[J]. 地質論評, 2015(04):167-176.

標簽: 鄂爾多斯 庫布齊沙漠 視覺中國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現(xiàn)代青年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