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當前頭條:藝術展覽如何化解“甜蜜的煩惱”

時間:2023-02-22 08:44:19    來源:文匯報    

原標題:藝術展覽如何化解“甜蜜的煩惱”

蔡敏

近年來,全國各地掀起了一股“觀展”熱,去一些名氣很大的展覽上“打卡”、集章,購買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等成為一種新時尚。名目繁多的藝術展覽層出不窮,公立的國家級、省級場館亦或私人美術館,甚至商業(yè)賣場,引進知名藝術家作品,以短視頻或朋友圈圖文“種草”等方式進行商業(yè)造勢,引來大量觀展人群,各類媒體也以此種文化活動為熱點。


(資料圖片)

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首先是因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記憶開始恢復,世界眼光打開。大眾的生活方式產(chǎn)生了變化,人們對文化藝術和審美的關注達到了空前的高度,而博物館、美術館無疑是被公認為最具文化意義的高雅場所,隨著各種場館的興建、擴建以及各類藝術展覽的舉辦,加上媒體的宣傳指引,大家有了更加便利的機會走入博物館、美術館去觀展,拍照拍視頻“打卡”發(fā)朋友圈、抖音、小紅書等,收集紀念章,購買文創(chuàng)產(chǎn)品也成為有趣的體驗。

與此同時,各大博物館、美術館不再像過去那樣做高高在上的藝術殿堂,而是“放下身段”更加貼近大眾,想方設法提高展覽質量的同時,也為百姓近距離參觀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使文化藝術不再是神秘疏離的“高嶺之花”。

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博物館、美術館希望為盡可能多的人群提供觀展機會的初衷和百姓對高質量展覽的渴望疊加在一起,也催生了一些“甜蜜的煩惱”,有業(yè)內人士稱之為“接待悖論”。

首先是人流過于聚集的問題,目前國內很多展覽的主辦方普遍缺乏對觀者進行有序的分流及提供分層次的服務。尤其是節(jié)假日期間,展覽的熱門展品前聚集人流過多甚至超過展廳的承載量是最常見的情況。幾乎任何時間走進展廳中,展柜前有高舉相機霸占展位長槍短炮鏡頭切換著不斷拍照的,也有好為人師的熱心“義務講解”者在某件藝術品前侃侃而談,吸引一眾擁躉,將展臺圍得水泄不通,還有站在畫作前煲電話粥的,合影留念的,討論藝術家野史的,就某個藝術問題進行激烈爭論的,拿著自拍桿的網(wǎng)紅各據(jù)一角在進行直播,借著公益展覽搞私人收費“游學”活動的“老師”帶著一群家長孩子強勢占位,身上“小蜜蜂”的聲音穿透耳膜。其他想要一睹展品真容的人只好忍痛割愛,繞道而行。好不容易有機會擠進一個展位,正調整心情進入狀態(tài),認真觀摩中,冷不丁身旁身后不斷有人飛越人頭,探入手機拍照,有的人還未將眼前的看個究竟,就被后面的人擠到旁邊去了。而主辦方普遍在人流進場控制和引導方面缺乏主動,往往只有工作人員舉著牌子在旁邊小聲提醒但是基本被無視。

此外,一些展覽的主辦方雖然在藝術品展陳、視覺展示方面極盡所能,采用新媒體技術、科技手段和創(chuàng)新的布展理念打造出沉浸式的觀展空間,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觀展體驗,如還原一件文物產(chǎn)生的年代背景,像古人一樣欣賞作品,將作者生前的工作生活環(huán)境、曾用過的物品、喜愛的物件等模擬復原搬入展廳,或者將一幅畫作、一篇文章中描述的經(jīng)典場景變?yōu)檎鎸嵉膱鼍暗?,為觀者營造更好的觀看體驗,幫助觀者了解藝術品的生產(chǎn)過程和深層次的創(chuàng)作邏輯等。但是,當這些設計與展品本身雜糅在一起,主辦方又缺乏清晰的場次安排和專業(yè)人員進行講解、引導人們欣賞和體驗,觀眾涌入場館便開始自由活動,不同訴求的觀眾互相干擾,在不適合拍照的地方爭搶拍照,精心設計的互動區(qū)也因無人指引操作被觀眾亂摸猛拍造成損壞,很多小朋友更是將展廳當成游樂場,在其中追打嬉戲、大聲喧嘩。

雖說很多博物館、美術館針對上述觀展問題有一些對策,比如讓觀者提前在網(wǎng)上預約訂(購)票,分時段參觀,參觀票上也清楚寫著展場內限流,參觀時間限兩小時等字樣,完成觀展的民眾應該及時離開展場,讓展廳恢復正常的參觀條件。但事實上,一方面,只要進入展場,觀眾很難留意時間的流逝,已經(jīng)參觀足兩小時的觀眾也無意離開,大家都覺得機會難得,要充分體驗,尤其是一些需要購票參觀的特展,更是覺得要看回票價才值當。另一方面,在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一些主辦方并沒有很好地對照參觀者的預約時段,只要持當天的預約碼就可以在任何時間進入,導致所謂的分時段形同虛設。由此造成的結果是展廳中照樣人山人海,每一件藝術品的展位前都人頭攢動,甚至館內地上都坐滿了觀眾,廁所外面也排起了長龍,沒有按時出館的觀眾在走廊和過道里拿出隨身攜帶的干糧大嚼起來,吃完稍事休息,繼續(xù)進行下一輪觀看。有一些博物館、美術館為應對觀者流量太大的問題,增開夜場、學生專場等,還為兒童開設了公教活動,努力對觀展人群進行分流,但仍抵擋不住大眾對稀缺文化資源的渴求。

從根本上來說,藝術展覽是高端文化資源,應該被人民大眾所共享。不管商業(yè)性賦予一個展覽多么寬廣的外延,衍生活動多么的豐富,如果藝術展覽失去了自身的學術導向,對公眾的引導不能聚焦于文化內涵上,失去了教育和宣傳的功能,那么藝術展覽就失去了靈魂。博物館、美術館應堅持自身的學術性與專業(yè)性,在此基礎上辦展、宣傳,針對目前展覽中出現(xiàn)的一些不足和難點采取相應措施,才能真正發(fā)揮好自身功能,引導觀眾從“附庸風雅”開始,到真正地了解文化、看懂藝術,使我們的文化自信真正融入每個人的生活。這既是博物館、美術館自身職能的指向,也是當下的大眾美育最為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根據(jù)筆者近年來在歐美和我國港臺地區(qū)的觀展經(jīng)驗,很多展館目前針對這些問題采取了積極的措施,其中很多方法值得學習和推廣。

例如,針對節(jié)假日人流過高的問題,可以采取工作日分流的辦法,為退休老人工作日觀展提供優(yōu)惠名額,或是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服務,也有的場館發(fā)放工作日開館后前若干名入場觀眾免費的名額,很好地緩解了周末客流高峰的壓力。還有的展覽與當前學校日益重視的美育課程相結合,以課堂教學的形式在工作日把學生組織起來集體觀展,由美育課老師和館方共同設計更加適合未成年人理解和學習的講解方案,分流了很大一部分學生群體。而對專業(yè)上有相關研究需求的大學生、學者等提供特殊時段的專門預約、資料借閱等等,滿足了專業(yè)人士長時間安靜觀展、研究的需求。

又例如,在展覽中設計清晰的觀展環(huán)節(jié),將人群有效地分流在場館各處,觀者可以先進入影音室觀看錄制好的視頻,了解展品的文化背景和關鍵信息,然后由工作人員引導進行觀展,聽工作人員的專業(yè)講解,再進入到互動區(qū)由工作人員引導參與主題活動,最后離場,有效地和下一個批次進場的觀眾分流觀展。還可以為一些不適合或不方便到現(xiàn)場觀展的人群提供特殊的觀展服務,利用網(wǎng)絡平臺提供“線上觀展”或官方直播講解的渠道……

當我們的博物館和美術館真正站在學術和觀眾的角度去設計展覽,相信好的辦法還有很多。

當然,到目前為止,還很難對中國的博物館熱、美術館熱進行很準確的判斷與定位,對其出現(xiàn)的問題也不能進行一刀切式的簡單回應。過去10年,在很多中國人的生活中出現(xiàn)了博物館、美術館。新的展覽,新的場館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各種適合國情的辦展模式在摸索中積累經(jīng)驗。關于博物館和美術館這種新事物,只有足夠多的展覽實踐才能帶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方能脫胎換骨,沉淀出自身的文化厚度與辦展模式,現(xiàn)在還無法以簡單的對錯和舊經(jīng)驗去判斷,觀者也應與之一起成長。

(作者為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藝術社會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標簽: 工作人員 甜蜜的煩惱 文化資源

相關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現(xiàn)代青年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