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武狀元的科舉沖關之路-當前報道

時間:2023-06-08 09:46:23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武狀元的科舉沖關之路


【資料圖】

周乾

我國古代科舉制度中有“弓馬定高下”的武舉制度,高考正酣之際,讓我們來看看武狀元是怎樣煉成的。

殿試主考場之一紫禁城箭亭

射“地球”示意圖(清:徐勱《中華武科試實則》)

外場考試內容示意圖(清:徐勱《中華武科試實則》)

1. 武舉興廢

“武舉”是古代通過武藝來選拔人才的考試,起于唐代。據(jù)《新唐書》“選舉制”記載:“長安二年(702年),始置武舉?!彼未鷷r武舉考試程序已趨于完善。據(jù)《宋會要輯稿》“選舉”記載:武舉包括比試、解試、省試、殿試四級考試;在考試內容上,則有武藝和程文兩項。元代沒有武舉考試,《續(xù)文獻通考》“武舉”記載:“元代不設武舉,專事承襲?!泵鞔渑e初設鄉(xiāng)試、會試。據(jù)《明史》記載:武殿試始于崇禎四年(1631年),崇禎皇帝親自主持武殿試,欽定一甲三人,自此開始有武狀元。武舉制度的鼎盛時期出現(xiàn)在清朝。據(jù)《清史稿》“選舉制·武科”記載,順治元年(1644年),清帝下詔舉行武舉,“定武鄉(xiāng)會試年分”。此后的250余年里,武舉一直未間斷,產(chǎn)生武狀元達109名。

18世紀60年代以來,工業(yè)革命與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使得火器被逐漸應用于戰(zhàn)爭中。由于清代的武舉考試內容仍以冷兵器為主,因而無法適應新式戰(zhàn)爭的需要。晚清思想家馮桂芬撰有《校邠廬抗議》,在書中指出了武舉制度的不足之處:不受社會重視,考試費用高,考生求教無門,因而明確提出“停罷大小一切武試”。據(jù)《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載,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光緒帝頒旨:“嗣后武生童考試及武科鄉(xiāng)會試,著即一律永遠停止?!敝链?,在我國延續(xù)上千年的武舉制度,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

2. 晉級之路

清代武狀元的煉成,需要歷經(jīng)四個等級的考試:武童試、武鄉(xiāng)試、武會試、武殿試。

武童試是武科的初級考試,每三年一次,包括三場考試:縣試、府試、院試。縣試由各知縣主持,本縣籍貫的武童參加考試,中式者參加府試。府試由知府或直隸州知州、直隸廳同知主持,中式者參加院試。院試由學政巡行各地進行,中式者稱為武生員,俗稱武秀才。

武鄉(xiāng)試是京城和各省舉行的考試,一般每三年一次,考生主要為武生員、蔭監(jiān)(憑父輩做官而成的監(jiān)生)和捐監(jiān)(憑向朝廷捐銀而成的監(jiān)生)。中式者稱為武舉人,可于次年九月參加武會試。

武會試在京城舉行,由各省鄉(xiāng)試取中的武舉人參加。中式者稱為武貢士,可參加當年的武殿試。

武殿試在京城舉行,是武科最高等級的考試。皇帝親自主持武殿試,并欽定武狀元、武榜眼、武探花?!洞笄迦首陬;实蹖嶄洝酚涊d:嘉慶十九年(1814年),嘉慶帝“于十月十八日御紫光閣,閱視馬步射;十九日在景運門外御箭亭,閱視弓石,回宮后帶領引見;二十日升殿傳臚”?!皞髋F”是我國古代公布殿試結果的典禮,皇帝親自宣布鼎甲名單,場面極其隆重。

3. 考試內容

從武童試到武殿試,考試內容基本相同,主要區(qū)別在于考核標準不同。根據(jù)《清史稿》“志九十選舉三”記載:武舉考試內容包括三場:第一場為馬射,第二場為步射和技勇,第三場為策論武經(jīng)。其中,前兩場考試在室外舉行,又被稱為“外場”;第三場考試是在室內舉行,又被稱為“內場”?!稓J定武場條例》詳細記載了武鄉(xiāng)試、會試的考核內容及晉級標準。

第一場考試,“馬箭定式”:在馬道邊豎立三塊大靶,彼此間距三十五弓(57.75米,一弓約為1.65米)。每名考生騎馬在馬道跑兩個來回,拉弓射六次箭;再射“地球”一箭,合計七箭。上述射箭至少需射中三次,才算合格,否則不能進行下一步考試。

第二場考試,“步箭定式”:步靶高五尺五寸(1.83米),寬二尺五寸(0.8米);考生站在距離步靶三十弓(49.5米)處射箭,箭頭均為鐵質;每人連射六箭,須射中靶子中央,碰邊擦框、射中靶旗靶根者,均不算有效成績;六箭內,射中二箭者過關,可進行下一步考試;考生在步射時,拉弓以五力(一力為10斤)為準,允許加力。

還有“技勇定式”:以八力弓、八十斤刀、二百斤石為三號規(guī)格,十力弓、一百斤刀、二百五十斤石為二號規(guī)格,十二力弓、一百二十斤刀、三百斤石為頭號規(guī)格,考生選擇其一;考試時,拉弓須(三次)拉滿,舞刀須(前后胸)舞花,掇石須使之離地面一尺(0.33米),上膝或上胸;力量較大者可多加弓力,但不能超過十五力;三項考試均合格,且使用一項或兩項的器材規(guī)格為頭號或二號者,方可入選“好”字號;三項考試均使用三號規(guī)格器材者,以及使用八力弓且刀、石并非頭號者,均不得入選“好”字號。

外場考試結束后,考官要確定內場考試名單。馬箭、步箭均合格者,可獲得一個“單好”資格;技勇入選“好”字號者,亦算一個“單好”資格;同時具有兩個“單好”者,可獲得“雙好”資格。監(jiān)射大臣挑選單好及雙好名單,密封好送入內場。

第三場考試為文化課考試,由主考官從武經(jīng)中選取一百余字內容,考生進行默寫;凡不能默寫者,或涂寫錯亂者,或卷子倒寫者,均視為不合格。所謂“武經(jīng)”,即《孫子》《吳子》《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唐李問對》等兵書。

三場考試結束后,由主考官確定錄用名單。主考官于“雙好”考生中選取文字合格者,并根據(jù)外場考試成績,綜合考量,確定最終錄用名單及排名;如“雙好”名額不足,可從“單好”考生中選取。

由于參加武舉考試的考生大多重武輕文,答卷中難免出現(xiàn)一些笑話。清代官員趙翼在《檐曝雜記》中記錄了考生筆試的多處錯誤,如“一旦”寫成“亙”,“丕”寫成“不一”。趙翼分析認為,這是因為考生夾帶的小本字畫太密,不能正確辨認,因而抄錯了。他還提到考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如“國家”“社稷”等用語,只有在專用于描述清王朝時才抬格寫,但許多考生將泛指的“國家四郊多壘”“社稷危亡”之類的語句,也錯誤地抬格寫;又如自稱“生”時,“生”字應在行內偏右,但許多考生將“生人”“生物”“生機”之“生”字,也一概偏在右側。不過,那些獲得“雙好”資格的考生,即使筆試水平很差,一般也會被錄用。

4. 終極沖關

武狀元的煉成,離不開終極沖關:武殿試。從順治三年(1646年)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朝共舉行了109次武殿試,總共錄取了9514名武進士。耶穌會的中國籍傳教士徐勱,于1896年撰寫了法文版《中華武科試實則》,在書中詳細解讀了清代武舉制度,包括武殿試的內容。武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和之前的考試不同,首先進行內場考試,然后進行外場考試。內場考試的地點為太和殿前廊內,外場考試則分別在中南海紫光閣和紫禁城箭亭外進行。

據(jù)徐勱書中記載:十月初一一大早,考生們在兵部和鴻臚寺官員引導下,從午門進宮,來到太和殿前,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禮,然后坐在指定的座位上默寫武經(jīng)。次日,兵部官員將考生帶到紫光閣和箭亭,告知他們參加外場考試需遵守的禮節(jié)。十月初三,皇帝入紫光閣,親自主持馬射、步射考試。每名考生需完成三箭馬射和兩箭步射。十月初四,皇帝在箭亭主持技勇考試??忌慌?,借助弓、刀、石展示能力,考試內容、流程與武會試基本相同。十月初五,太和殿廣場舉行隆重的傳臚儀式?;实塾H自宣布武進士名單,包括一甲第一名武狀元、一甲第二名武榜眼、一甲第三名武探花,以及二甲、三甲若干名。武殿試的總成績排名,仍以外場技勇為準。

兩榜鼎甲殉職金川

清代歷次武舉中,有一位“考霸”兩榜鼎甲,第一次中武探花,第二次中武狀元。

據(jù)《清史稿》等史料記載:山西陽曲人馬全原名馬瑔,乾隆十七年(1752年)考中一甲第三名,即武探花,授任二等侍衛(wèi)。不久,他被任命為福建撫標右營游擊,從三品官職。一天,馬瑔與同僚言語不和大打出手。這名同僚被打得落敗而逃,馬瑔騎著馬追趕。及至城濠的橋上,兩人再次斗毆,并掉到城濠水中。此事在眾目睽睽下發(fā)生,產(chǎn)生了很不好的影響,兩人因此被革職。馬瑔隨后更名為“馬全”,寄居北京大興。保和殿大學士傅恒發(fā)現(xiàn)后,“惜其材勇”,請他到京營里做教習。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馬全參加武鄉(xiāng)試,獲得武舉人資格。第二年馬全參加武會試,再次中榜。不久之后,紫光閣舉行武殿試,乾隆帝親自出席。在外場考試時,馬全技勇雙全,脫穎而出。乾隆帝見到“馬全”一名,又看到馬全本人,不由大吃一驚,問道:“爾馬瑔耶?”馬全立刻磕頭謝罪,陳述原委。乾隆帝愛才心切,既往不咎,欽定馬全為一甲第一名武進士(武狀元),并授任頭等侍衛(wèi)官職。

自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起,馬全先后任江西南昌鎮(zhèn)總兵、江蘇蘇松鎮(zhèn)總兵、江南提督、甘肅提督等職。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馬全奉命征討金川(位于今四川大渡河流域)土司軍,不幸戰(zhàn)死,年僅不惑。

(作者單位:故宮博物院)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現(xiàn)代青年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