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曲藝名家趙俊良保護文物 全球今日訊

時間:2023-02-08 15:45:44    來源:北京晚報    

原標題:曲藝名家趙俊良保護文物

陳偉

今年的正月十七日,是筆者的恩師、曲藝名家趙俊良先生(1933-2014)的90歲冥壽。


【資料圖】

趙俊良先生,滿族,北京人,從小喜愛北京民間藝術,20歲拜盲藝人姜藍田先生為師,學唱單弦牌子曲、聯(lián)珠快書、北京小曲兒等。1956年,他從中國曲劇團調入北京曲藝團,先后出演了《楊乃武與小白菜》《王老虎搶親》《墻頭記》《義和團》等北京曲劇,他還整理、導演了《下鄉(xiāng)》《賽詩會前》《墻頭記》等劇目。晚年,他致力于單弦曲牌和北京民間小曲兒的整理研究,著述了《單弦音樂與格律》,出版光盤《良曲俊存——趙俊良北京小曲集》,并為《北京曲藝音樂集成》、中國音樂學院錄制了單弦曲牌、北京小曲兒等,留下大量珍貴曲藝資料。

趙俊良先生是一位正直善良、平和謙遜的老曲藝家,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一直專注于業(yè)務,兩耳不聞窗外事,為曲藝的傳承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曲藝發(fā)展史上的兩件珍貴歷史文物,與他有著緊密的關系。

第一件是北京市曲藝公會相聲改進小組的“組旗”。1950年1月19日,新中國成立不久,由孫玉奎、劉德智、侯寶林、侯一塵等相聲演員發(fā)起成立了北京市曲藝公會相聲改進小組,宗旨就是改造舊相聲,創(chuàng)作新相聲,團結相聲藝人,使舊相聲重獲新生,這是新中國相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

當時,相聲改進小組還設計了旗幟。旗幟呈三角形,紅色的旗面,白色的字體,寫著“北京市曲藝公會相聲改進小組”,設計簡潔而明快。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面組旗被扔在曲藝團的桌子上,有的演員還拿它當抹布,趙俊良先生看到后非常生氣,一把奪了下來。那人不服氣:“沒有抹布怎么辦?”先生答:“我明天從家里拿!”第二天,先生從家里拿來了抹布,而這面旗幟,就一直保存在先生的家里。

第二件是一幅隊旗。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赴朝鮮前線,拉開了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序幕。1951年4月起至1953年抗美援朝結束,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三次前往朝鮮,慰問志愿軍將士和朝鮮軍民。

很多文藝工作者參加了慰問團,其中第一批慰問團中有由京、津兩地曲藝演員組成的曲藝服務大隊。包括連闊如、侯寶林、曹寶祿、常寶堃、高元鈞、良小樓、魏喜奎、關學曾、高鳳山、趙佩茹等在內的七十余曲藝名家,最先奔赴朝鮮戰(zhàn)場,與志愿軍戰(zhàn)士們同甘共苦。此后,還有很多藝術家也加入慰問的隊伍中。常寶堃、程樹棠等藝術家還在戰(zhàn)火中以身殉國。

在赴朝慰問期間,多支文藝工作隊伍,設計了不同的旗幟,用來鼓舞人心。這些旗幟,經歷了炮火的洗禮。北京市曲藝團曾有一幅寫著“中國人民赴朝慰問文藝工作隊第一隊”的旗幟,旗幟為綠色緞子做成,字體為白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面旗幟竟成了北京曲藝團的門簾子。趙俊良先生感到不妥,心中非常難過。在征得團里領導同意后,他買來新布料,做成門簾,替換下隊旗,將它保存在家中。

這兩面旗幟由趙俊良先生悉心保存了幾十年。上世紀九十年代,趙俊良先生在做《北京曲藝志》編委時,將這兩面旗幟交給辦公室,讓更多人知道了北京曲藝的輝煌歷史。

標簽: 抗美援朝 以身殉國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xiàn)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