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每日消息!最新懸空寺導(dǎo)游解說詞(四篇)

時間:2022-12-24 16:43:27    來源:可圈可點組卷    

無論是身處學(xué)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懸空寺導(dǎo)游解說詞篇一

懸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金、明、清均有重修,現(xiàn)為明清建筑風(fēng)格,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建筑具有險、奇、巧的特點,共有樓閣40余間,從低到高三層迭起,最高處三教殿距峽谷深處的高度曾為90余米,由于1500余年峽谷河床沙石沉積,現(xiàn)高度僅為45米,但站在三教殿仍有身臨險境的感覺。這座純木構(gòu)建筑,矚目遠(yuǎn)望,仿佛是一幅玲瓏剔透的浮雕,大有凌空欲飛之勢,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民間道:“懸空寺,半天高,三尺馬尾空中吊”,大詩人李白則用“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來形容之。


(相關(guān)資料圖)

懸空寺以西為正,大門朝南,整個建筑由南向北擴建而成,越往北走地勢相對越高越狹窄。寺院由三部分組成,每部分都有一座三層式的樓閣,內(nèi)設(shè)懸梯連接。第一部分是一個標(biāo)準(zhǔn)的寺院布局,由于建于懸崖峭壁之間,所以將一個平面的寺院布局立體化了。第一層是禪堂;第二層是大雄寶殿的兩個配殿,為比肩式樓閣。真正體現(xiàn)“懸”的地方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兩座樓之間均由懸空飛架的棧道連接,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的“半插飛梁為基、巧借延時暗托”的建筑結(jié)構(gòu)。

看到這里大家肯定除了驚嘆之外更多的是疑問,1500多年前沒有先進的設(shè)備,工匠們是怎樣凌空修建棧道的?他們是這樣建造的,首先在巖石上鑿開口小肚大的洞口,然后洞里放一個長度適中的木楔,再把一端加工成較小的內(nèi)凹錐形為卯眼將事先用桐油浸過,可防蛀防腐的、當(dāng)?shù)禺a(chǎn)的鐵杉木猛力砸進去作為橫梁。因石洞口小肚大,外邊用力越大里邊咬合就越緊,這樣固定的橫梁就把壓力傳到了巖石上。而在橫梁的下面用木柱支撐,這些木柱長短不一,有的著力,有的則虛設(shè),甚至可以晃動,根本不受力,可以晃動的支柱有十多根。當(dāng)然,這些虛柱不僅僅是作為裝飾用的,一般情況下并不吃力,一旦承重壓力增大,就起到一柱頂千斤的作用,從而使懸空寺形成一座似虛而實、似危而安、危中見俏的奇特建筑。另外古代工匠大師們充分利用了峭壁的凹凸部分,使其避免風(fēng)吹日曬,石砸雨淋,這也是懸空寺1500多年來仍巋然屹立保持原有風(fēng)采的重要原因。

懸空寺不僅以建筑奇巧著稱于世,“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也在這座小小的建筑中體現(xiàn)。三教殿就是體現(xiàn)“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閣,位于懸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層。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間為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左邊為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右邊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于一殿,在全國各地寺廟建筑中極為罕見。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民族共融,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

懸空寺不僅外形美觀,轉(zhuǎn)折升降的木梯上也同樣具有藝術(shù)價值。木梯上用鐵釘組成數(shù)十種蓮花狀的圖案,如繁星燦爛,似鐵水迸濺,令人賞心悅目,堪稱古寺一絕。既起到保護木板和裝飾的作用,又賦予了深刻的寓意。香客進寺,踏步而上,可謂“步步登蓮,吉祥如意”。集實用、裝飾、宗教價值于一身,可見古代建筑工匠的良苦用心。

全寺共有銅鑄、鐵鑄、木雕、石刻、脫紗等塑像80余尊,其中最突出的是大雄寶殿內(nèi)的3尊脫紗佛像。其做法先用膠泥塑成泥胎,再用南方生產(chǎn)的麻(也叫夏布)一層層地裹,裹到一定成型的厚度,再磨光、油漆、上彩、貼金。塑完后把里邊的泥胎從底部掏出,整個塑像形成空殼,高度達50厘米的塑像,凈重不超過3公斤,為懸空寺塑像中的一絕。

古往今來,懸空寺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公元735年,大詩人李白云游至此,揮毫?xí)鴮懥恕皦延^”兩個大字;公元1633年,大旅行家徐霞客游歷懸空寺后,在他的游記當(dāng)中留下了“天下巨觀”的贊譽;英國的一位建筑學(xué)家曾無限感慨地說過這樣一段話:“中國的懸空寺把美學(xué)、力學(xué)、宗教巧妙地融為一體,達到了盡善盡美,想必現(xiàn)在大家更加懂得畢加索所說?世界上真正的藝術(shù)在東方?這句話的含義,懸空寺不僅是中國人民的驕傲,而且是全人類的驕傲?!?/p>

懸空寺導(dǎo)游解說詞篇二

始建于北魏,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我國第二大懸空寺,也叫土樓觀,這里是絲綢之路南線必經(jīng)之路,所以在這里流下了許多有名和尚的腳印,幾千年的風(fēng)雨將這的巨大佛像洗刷為了北禪寺一道靚麗的風(fēng)景。

史稱北禪寺,位于西寧市北山,依山傍水,發(fā)育完好的丹霞地貌向里凹進,形成大小不等的洞穴,素有“九窟十八洞”之稱,紅崖間殿宇高懸,棧道回廊,將殿宇樓閣與洞穴相連,使殿中有洞,洞內(nèi)套洞,洞中塑有佛道諸神像,被稱為中國第二座懸空寺。現(xiàn)有的洞窟中還保留著部分從隋唐至永慶年間的壁畫,藝術(shù)價值很高,曾有“西平莫高窟”之稱。東側(cè)倚山矗立著一座高達30米的巨大佛像“露天金剛”佛家稱“內(nèi)佛”,道家稱“西王母現(xiàn)影”,雄渾粗獷;山頂有一座寧壽塔,每當(dāng),煙雨蒙蒙,山隱霧中,遠(yuǎn)望霧中殿宇。樓塔時隱時現(xiàn),“北山煙云”因此得名。在歷史上北山寺有過很多的名稱。明代以前山上有“神祠”,故有“土樓神祠”之稱。

到了明代因明成祖賜名為“永興寺”才有了寺的名稱,距今已有580十年的歷史。因樓層迭起,層次分明,好像一座土樓,故有“土樓山”之稱。北魏旅行家酈道元跆跋涉到西寧,登臨土樓山,他的《水經(jīng)注》中寫道?“湟水東流,經(jīng)土樓南,上有土樓,北依山原。峰高三百余尺,有若削成?!蓖翗怯械澜题钟^,故有“土樓觀”之稱。北山像一只奮翼欲飛的雛鳳,而土樓山又似一只雛鳳的翅翼,從此又多添了一個雅號叫“鳳翼山”。雖然名稱很多,但北山寺是人們最習(xí)慣的叫法。其山中寺觀是西寧地區(qū)的一大名勝古跡。由于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及獨具一格的風(fēng)貌,成了人們游覽的場所。在北魏時期《水經(jīng)注》記載了北山寺,北魏時青海形勢圖中也標(biāo)明北山寺的位置在西平亭?今西寧城??梢姳鄙剿轮仁窍喈?dāng)高的。

北禪寺是依特殊丹霞地貌造型而建造的。這里幾乎水平狀的紫紅色砂巖、礫巖,其間還夾有石膏和芒硝層,巖性軟硬相間,長期地質(zhì)時期流水、風(fēng)化等營力作用下,以赤壁、洞穴、險峰為主要特征的丹霞地貌得到典型發(fā)育。軟巖層向里凹進,形成大小不等的洞穴,當(dāng)?shù)厝朔Q“九窟十八洞”,洞內(nèi)塑有玉皇、觀世音、文殊、普賢、關(guān)云長等神佛像。洞壁上所繪的神像圖案、花卉山水月具有漢、藏佛教繪畫藝術(shù)風(fēng)格,曾有“西平莫高窟”的美稱。硬巖層向外凸起,猶如屋檐,廟宇殿堂建在其上,殿宇高懸,棧道回廊將殿宇樓閣與洞穴群相連,使殿中有洞,洞內(nèi)套洞,洞中藏佛,棧道回曲廊緊靠懸崖,甚至懸空架設(shè),可稱得上一座名副其實的懸空寺了。

魏明帝五年,佛教盛行于鄯州(今西寧)有信徒作龕于土樓山斷巖之間、藻井繪畫、雕墻故壁、建筑寺閣棧道,信徒登山朝拜,盛行一時。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道教進入土樓山是清代末年的事。魏明帝五年前后,后涼呂光占據(jù)武威、河西走廊,絲綢北路不通,一些僧人由蘭州到樂都、西寧經(jīng)北川、達坂山到張掖,前往印度,從此佛教盛行于河湟地區(qū)。

“寧壽塔”坐落在土樓山的山頂,山頂原有牌坊、三官殿、雷殿等,該塔為六面形五層翹角塔,塔中實心,青磚砌成。是明洪武十九年由駐西寧長興侯耿炳文所建修。

“靈官殿”位于山腳下,修建于明洪武年間,因戰(zhàn)火毀燒,重修于1920xx年。原有山門,東西兩邊有廂房,房中間有橫匾上書“靈官殿”三個大字,清宣統(tǒng)二年西寧各界捐資將靈官殿整修一新。韓能靜有兩個名徒是圣聰、圣明。葬于土樓山根西側(cè),當(dāng)?shù)厝私小昂蜕袎灐薄?/p>

“露天金剛”位于土樓山中部,東邊一尊與西邊一尊相連接,兩尊露天金剛高三十余米,系兩個山崖突出部分,像兩尊天神(也叫天王),當(dāng)?shù)厝罕娊虚W佛,其意是從山中閃出來的。西面的一尊,已被風(fēng)化,坍塌不辨面目;東面的一尊,仍然完好。本來是山崖被山水沖刷風(fēng)雨剝蝕,形成奇特的山崖。后來在魏晉南朝時期,人工雕琢成大佛像,人們稱為“露天金剛”。

“北山煙雨”,稱為西寧八景之一。其由來指北山寺在雨霧中的景色,在朝暉夕照之時,遠(yuǎn)望山姿塔影、頗為壯觀,特別是雨中,薄霧層云,繚繞山腰,恍如一幅丹青水墨畫,有時全山隱于云霧中,忽隱忽現(xiàn),更添一番詩情畫意。

“九窟十八洞”鑲嵌在陡峭的半山腰,依山貼壁,十分壯觀,最引人注目的逝洞,其洞構(gòu)造各異,有的洞無套洞,有的洞有套洞。洞中有神像有佛像,也有道家尊神,千奇百態(tài),洞與洞之間有棧道接連。

如今北山寺山下已修渠引水,植樹造林,成為新興的旅游勝地。

懸空寺導(dǎo)游解說詞篇三

炎炎夏日中,穿過幾座大山,便來到了懸空寺。與已經(jīng)被現(xiàn)代開發(fā)的大同不一樣,這里有一絲寧靜,有一絲神圣,更有著現(xiàn)在所很難看到的壯觀。

初到懸空寺,走入山間,懸空寺似乎離我有些距離。遠(yuǎn)看,古老的它似掛在山上的一幅畫,有色彩但又被山色所渲染。寺廟掛在半山腰上,像是山突出的一塊,好像隨時都會因一陣風(fēng)而墜落。真險啊!

繼續(xù)向前行走,大詩人李白親筆題寫的“壯觀”二字映入眼簾,凝神細(xì)看,“壯”字旁邊還多了一點。據(jù)說,李白游遍祖國大好河山,認(rèn)為懸空寺比其他都壯觀多一點;寫罷“壯觀”意猶未盡,就在“壯”字上重重加了一個“點”。我想,李大才子沒有揮毫作詩,而是用兩字加一點的方式表達贊嘆,大概是他也與其他參觀者一樣,已經(jīng)被懸空寺深深震撼,無法用言語來描繪了。

走過用木梁撐起的懸空橋,抬頭仰望,全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的懸空寺近在眼前。這一切僅僅憑借一根根橫梁支撐起來。我似乎感受到了木梁的搖晃和建筑的脆弱。半山腰旁沒有一點護欄,完全是架空的;山也沒有一點坡度,徑直向下,十分險峻。歲月的流逝依舊使它蒼老了許多。所有彩色都成了黑白,上面的美麗已被風(fēng)化,化作點點塵埃。

攀登上懸空寺,更高了。我立在山巔俯瞰,山下一切盡收眼底;看向?qū)γ?,高山與我平齊,我似與山對話。剎那間,山、寺、人,還有呼呼風(fēng)聲合為一體,都沉浸在那探索壯觀的喜悅和美妙中。我仿佛聽到了北魏天師道長寇謙之仙逝前的遺訓(xùn),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達“上延霄客,下絕囂浮”;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又一位能工巧匠為實現(xiàn)道長的遺訓(xùn),一步又一步地攀登著,挖掘著,建造著,用雙手創(chuàng)造著這一個建筑學(xué)和美學(xué)的神話。

我默默地站在懸空寺前。懸空寺也默默地站在我面前。它默默地立著,默默地表述著,讓所有來往者感受到心靈的震撼。它在用自身的壯觀告訴我們:輝煌的美麗其實并不屬于它,而屬于在它身上體現(xiàn)的一個世紀(jì)、又一個世紀(jì)。藝術(shù),從來不因花里胡哨而產(chǎn)生魅力。真正的美不言而喻!

懸空寺就是這樣,靜靜地立著,用自己的方式書寫著奇跡與美?;蛟S,隨著時間的流逝,它終有一天會消失,但已經(jīng)在歷史長河中鐫刻了自己的永恒。

只愿懸空寺安立,裝飾每一個人壯美的夢,如李白,如我,如每位慕名而來的參觀者。

懸空寺導(dǎo)游解說詞篇四

始建于北魏,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我國第二大懸空寺,也叫土樓觀,這里是絲綢之路南線必經(jīng)之路,所以在這里流下了許多有名和尚的腳印,幾千年的風(fēng)雨將這的巨大佛像洗刷為了北禪寺一道靚麗的風(fēng)景。

史稱北禪寺,位于西寧市北山,依山傍水,發(fā)育完好的丹霞地貌向里凹進,形成大小不等的洞穴,素有“九窟十八洞”之稱,紅崖間殿宇高懸,棧道回廊,將殿宇樓閣與洞穴相連,使殿中有洞,洞內(nèi)套洞,洞中塑有佛道諸神像,被稱為中國第二座懸空寺?,F(xiàn)有的洞窟中還保留著部分從隋唐至永慶年間的壁畫,藝術(shù)價值很高,曾有“西平莫高窟”之稱。東側(cè)倚山矗立著一座高達30米的巨大佛像“露天金剛”佛家稱“內(nèi)佛”,道家稱“西王母現(xiàn)影”,雄渾粗獷;山頂有一座寧壽塔,每當(dāng),煙雨蒙蒙,山隱霧中,遠(yuǎn)望霧中殿宇。樓塔時隱時現(xiàn),“北山煙云”因此得名。在歷史上北山寺有過很多的名稱。明代以前山上有“神祠”,故有“土樓神祠”之稱。

到了明代因明成祖賜名為“永興寺”才有了寺的名稱,距今已有580十年的歷史。因樓層迭起,層次分明,好像一座土樓,故有“土樓山”之稱。北魏旅行家酈道元跆跋涉到西寧,登臨土樓山,他的《水經(jīng)注》中寫道?“湟水東流,經(jīng)土樓南,上有土樓,北依山原。峰高三百余尺,有若削成。”土樓有道教庵觀,故有“土樓觀”之稱。北山像一只奮翼欲飛的雛鳳,而土樓山又似一只雛鳳的翅翼,從此又多添了一個雅號叫“鳳翼山”。雖然名稱很多,但北山寺是人們最習(xí)慣的叫法。其山中寺觀是西寧地區(qū)的一大名勝古跡。由于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及獨具一格的風(fēng)貌,成了人們游覽的場所。在北魏時期《水經(jīng)注》記載了北山寺,北魏時青海形勢圖中也標(biāo)明北山寺的位置在西平亭?今西寧城。可見北山寺知名度是相當(dāng)高的。

北禪寺是依特殊丹霞地貌造型而建造的。這里幾乎水平狀的紫紅色砂巖、礫巖,其間還夾有石膏和芒硝層,巖性軟硬相間,長期地質(zhì)時期流水、風(fēng)化等營力作用下,以赤壁、洞穴、險峰為主要特征的丹霞地貌得到典型發(fā)育。軟巖層向里凹進,形成大小不等的洞穴,當(dāng)?shù)厝朔Q“九窟十八洞”,洞內(nèi)塑有玉皇、觀世音、文殊、普賢、關(guān)云長等神佛像。洞壁上所繪的神像圖案、花卉山水月具有漢、藏佛教繪畫藝術(shù)風(fēng)格,曾有“西平莫高窟”的美稱。硬巖層向外凸起,猶如屋檐,廟宇殿堂建在其上,殿宇高懸,棧道回廊將殿宇樓閣與洞穴群相連,使殿中有洞,洞內(nèi)套洞,洞中藏佛,棧道回曲廊緊靠懸崖,甚至懸空架設(shè),可稱得上一座名副其實的懸空寺了。

魏明帝五年,佛教盛行于鄯州(今西寧)有信徒作龕于土樓山斷巖之間、藻井繪畫、雕墻故壁、建筑寺閣棧道,信徒登山朝拜,盛行一時。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道教進入土樓山是清代末年的事。魏明帝五年前后,后涼呂光占據(jù)武威、河西走廊,絲綢北路不通,一些僧人由蘭州到樂都、西寧經(jīng)北川、達坂山到張掖,前往印度,從此佛教盛行于河湟地區(qū)。

“寧壽塔”坐落在土樓山的山頂,山頂原有牌坊、三官殿、雷殿等,該塔為六面形五層翹角塔,塔中實心,青磚砌成。是明洪武十九年由駐西寧長興侯耿炳文所建修。

“靈官殿”位于山腳下,修建于明洪武年間,因戰(zhàn)火毀燒,重修于1920xx年。原有山門,東西兩邊有廂房,房中間有橫匾上書“靈官殿”三個大字,清宣統(tǒng)二年西寧各界捐資將靈官殿整修一新。韓能靜有兩個名徒是圣聰、圣明。葬于土樓山根西側(cè),當(dāng)?shù)厝私小昂蜕袎灐薄?/p>

“露天金剛”位于土樓山中部,東邊一尊與西邊一尊相連接,兩尊露天金剛高三十余米,系兩個山崖突出部分,像兩尊天神(也叫天王),當(dāng)?shù)厝罕娊虚W佛,其意是從山中閃出來的。西面的一尊,已被風(fēng)化,坍塌不辨面目;東面的一尊,仍然完好。本來是山崖被山水沖刷風(fēng)雨剝蝕,形成奇特的山崖。后來在魏晉南朝時期,人工雕琢成大佛像,人們稱為“露天金剛”。

“北山煙雨”,稱為西寧八景之一。其由來指北山寺在雨霧中的景色,在朝暉夕照之時,遠(yuǎn)望山姿塔影、頗為壯觀,特別是雨中,薄霧層云,繚繞山腰,恍如一幅丹青水墨畫,有時全山隱于云霧中,忽隱忽現(xiàn),更添一番詩情畫意。

“九窟十八洞”鑲嵌在陡峭的半山腰,依山貼壁,十分壯觀,最引人注目的是古洞,其洞構(gòu)造各異,有的洞無套洞,有的洞有套洞。洞中有神像有佛像,也有道家尊神,千奇百態(tài),洞與洞之間有棧道接連。

如今北山寺山下已修渠引水,植樹造林,成為新興的旅游勝地。

標(biāo)簽: 丹霞地貌 獨具一格 繪畫藝術(shù)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現(xiàn)代青年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fù)責(zé)。

特別關(guān)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