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當我們尋訪蘇東坡時,我們在尋找什么?

時間:2023-05-10 13:46:48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當我們尋訪蘇東坡時,我們在尋找什么?


(資料圖片)

楊奕(90后團員)

如果一個人21歲喪母,28歲喪妻,29歲喪父,42歲遭人陷害,47歲老來喪子,他會成為怎樣的一個人?年少讀書意氣風發(fā),考過狀元,但工作后拿的工資連糊口都困難,窘困時甚至只能挖路邊的野菊、枸杞果腹,還一度遭小人陷害,險些丟了性命。任何人哪怕經(jīng)歷其中的任何一件,會是怎樣的人生?

然而這個人,我們都認識,雖然命運波折,仕途蹭蹬,他卻沒有怨天尤人,也沒有自暴自棄。面對命運,他只道“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沒錯,他就是蘇東坡,幾乎所有中國人都愛的蘇東坡。

【大事記】

五天,行七百公里,訪四座城

4月8日至12日,“青睞”尋訪團與著名學者、藏書家韋力一起,進行了一次為期五天的人文尋訪,目標是膠東半島,主題為東坡遺跡。

此行在山東幾座城市中尋訪的東坡遺跡點位,多依賴于嘉賓韋力多年的爬梳搜尋。這些遺跡一非網(wǎng)紅景點,二非常態(tài)化旅游線路。這一程從膠東至膠南,車程七百余公里,經(jīng)青島北、諸城、日照、即墨、青島。我們跟著韋力的探訪腳步,觸摸一位先賢的精神家園。

4月8日

北京南至青島北站G203,11:24正點到達。

13:00出發(fā)至諸城,登超然臺,蘇軾名篇《水調歌頭》寫于此。超然臺體內有蘇東坡展,韋力就此講解東坡生平,并和大家一起齊誦“明月幾時有”全詞。

16:00到盧山,訪得圣燈巖。蘇軾有《圣燈巖》詩云:石室有金丹,山神不知秘。何必露光芒,夜半驚童稚。

4月9日

8:00出發(fā),至日照市浮來山風景處定林寺,訪《文心雕龍》作者劉勰故居及劉勰墓。

11:00到莒縣古城,訪得在建中的曾子書院。

14:00回至諸城,到常山風景區(qū),訪得東坡狩獵處和雩泉亭。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寫于此,中國豪放派詞由此發(fā)端。雩泉亭有《雩泉亭記》,亭子周圍有碑有亭有竹林,環(huán)境清幽,游人少至。

4月10日

8:00出發(fā),至日照市許孟鎮(zhèn)馬耳山景區(qū)。景區(qū)處于森林防火時間段,尋訪團只被允許進入大門內100米。蘇軾有詞:前瞻馬耳九仙山。碧連天。晚云間。城上高臺,真?zhèn)€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嬋娟。/小溪鷗鷺靜聯(lián)拳。去翩翩。點輕煙。人事凄涼,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處,垂柳下,矮槐前。

10:00至松柏鎮(zhèn)松月湖,尋到石梁空路牌,路牌立于一塊巨石下方,攀上大石景色大好,懸崖峭壁下,遠望可見碧水一潭,那是松月湖。

11:00至五蓮縣丁家樓子村,巧遇丁超村長,在他的帶領下尋得“白鶴樓”摩崖石刻及“留月”刻字。

下午訪九仙山、五蓮山?!短K軾詩集》卷一四《次韻周邠寄雁蕩山圖二首》之一:“二華行看雄陜右,九仙今已壓京東?!弊髡咦宰ⅲ骸熬畔稍跂|武,奇秀不減雁蕩也。”

16:00至大花崖村,訪焦竑故里狀元坊。

4月11日

8:00出發(fā),至瑯琊臺風景區(qū)。琊臺其名,史籍最早載于《山海經(jīng)·海內東經(jīng)》,瑯琊臺前的古瑯琊港是中國五大古港之一,秦始皇、越王勾踐都曾登臨于此,蘇軾到此寫出《書瑯琊篆后》。

14:00到大沽河風景區(qū)板橋鎮(zhèn)高里亭館。蘇軾有詩《高麗亭館》:檐楹飛舞垣墻外,桑柘蕭條斤斧余。盡賜昆耶作奴婢,不知償?shù)么巳藷o。這一首譏諷弊政的七絕,敘議結合,直抒胸臆,表達了東坡對當時周邊形勢的看法。

4月12日

8:00出發(fā),訪即墨古城,古城面貌一新,孔廟、文昌閣建制完備。

10:00到百花苑萬國公墓,訪《自西徂東》作者花之安(福柏)墓及福柏醫(yī)院。

午飯后至青島站,返京。

北京青年報記者/王勉

【出行記】

未知帶來的吸引力

考慮到出京活動涉及請假等時間安排問題,尋訪招募信息會在出發(fā)前三周發(fā)布,報名一般會持續(xù)兩周時間。然而,此次膠東半島“東坡遺跡”尋訪活動,罕見地在3月21日發(fā)布當天,僅用6小時就招募了15人。

主要原因自然是嘉賓韋力老師的感召力。身為“青睞”的老朋友,他2018年就曾帶領“青睞”會員前往湖州、金華尋覓江南文化遺蹤,還不止一次在北青報大廈開辦講座,在“青睞”會員中擁有眾多“粉絲”。

原因之二大概是未知帶來的吸引力。招募時,韋力老師附上一篇活動設想,列明東坡詩文中提及的十幾個地點。他坦言,自己只去過一個,其余那些要和大家一起去尋找,能否找到是個未知數(shù)。如果說一般的尋訪是嘉賓給大家端上一桌豐盛的大餐,“青睞”這次尋訪更像是老師帶領大家一起去做一桌風味獨特的菜肴。

參團成員中,曉光大姐是年齡最大的一位。她退休前是北青報的資深記者,一貫好學好問,每次參加活動都拿個本子認真做筆記,可謂會員中的“學習委員”。這次尋訪,她提前做了大量功課,準備了若干問題要向韋力老師請教。不巧的是,活動前一天她突然腸胃不適,不得不半夜去醫(yī)院輸液,而這時離出發(fā)只有不到30小時,能否如期出行是個問號。

第二天早上7點,曉光大姐按時出現(xiàn)在火車站,讓大家喜出望外。相熟的團友們馬上圍了過去,詢問她的身體情況,大家紛紛說出自己帶了什么胃腸道藥,供曉光大姐選擇,有位朋友甚至給她帶了兩個拉拉褲備用。好在曉光大姐身體素質過硬,一兩天后就完全恢復了。

韋力老師可謂此行最辛苦的人,總是處于被團員和問題包圍的狀態(tài),在尋訪點講課時如此,坐車、吃飯時同樣如此。分成兩個包間用餐時,大家都搶著和韋力老師坐一桌,因為一頓飯的時間就是一堂精彩的課。不同桌的人舍不得浪費等著上菜的時間,都先聚在韋力老師所在的房間,或是倆人擠一把椅子,或是站在一旁,先聽上一陣韋力老師的答問,等上菜了去另一桌匆匆吃完,再回來接著聽。

面對一個接一個的問題,韋力老師沒有絲毫不耐煩,總是不疾不徐,娓娓道來,常常一頓飯下來,沒吃上幾口。他真誠地表示,喜歡大家提問題,因為這樣才能了解大家的認知情況和興趣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

韋力老師腿腳略有不便,走平路和臺階尚可,但表面有沙?;蛩橥量览钠侣穼λ麃碚f就比較危險了,遇到這種路況時,團員周富總會跑到韋力老師身旁協(xié)助他上下。在丁家樓子村,東坡當年和友人飲酒賞月的山洞近在眼前,但需要爬一個很陡的土坡,一貫力求親證的韋力老師為了不給大家添麻煩,放棄了這個親眼得見的機會,鼓勵其他人上去看,自己在路旁等候大家。

尋訪結束的下午,團員們集體返京,韋力老師還要繼續(xù)前往煙臺。他特意訂了比返京列車稍晚的車次,把大家送到檢票口。候車的人擠擠挨挨排了好幾隊,人聲嘈雜,韋力老師隔著人流和欄桿,坐在一旁的椅子上。檢票口開放后,隊伍蠕動著向前,韋力老師站起來,靜靜地目送大家。他沒有揮手,也沒有出聲,排在閘口前的人如果不回頭根本看不到他的舉動。他的謙和、低調再次深深打動了大家。

北京青年報記者/陳楓

萬物皆有可觀 我輩皆有“可樂”

跟隨韋力老師一道在山東尋訪蘇東坡的足跡,第一站便直奔超然臺。一路上咂摸著蘇東坡的那首《望江南·超然臺作》,想象著超然臺的樣子——“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眼下正是寒食節(jié)后,春光未老,東坡當年登上超然臺揮毫而作也差不多就是這個時節(jié)了。超然臺?應該是個小山丘吧,暗自尋思著興許能看到半壕春水,或者至少應是一派風細柳斜的田園風光。

但當車停在超然臺前,我不禁一愣。只見馬路邊一座青灰色的磚石城門樓,不是宋代建筑的飛檐,仿的是明清臺榭式單檐廡殿頂,未見新火試新茶,倒是儼然一派新磚添新瓦。四周高樓一排,蘇東坡當年“南望馬耳常山”“北附濰水,慨然太息”的景致不見蹤影。

我想可能蘇東坡當年的超然臺也未必有多華麗。聽韋力老師講,從杭州調任密州的東坡,剛來就接連趕上旱災、蝗災。東坡的超然臺,只是在一個城外的小山丘上,蓋幾間房,搭個小臺,支個小桌,一杯濁酒,一輪朗月。使人超然的未必是此臺,但使后人感受到超然的著實是東坡。

然而超然,談何容易?站在復建的超然臺上,我在想東坡太守如何超然?沿街的棄嬰,干涸的農(nóng)田,鋪天的蝗蟲,他明明心里有那么多人和事放不下??蓜e人計較的都是自己的榮辱浮沉,他心里裝的卻沒有一件是為自己所求。我猜想,大概一個人不再為自己計較,心中裝下更多人時,便可超然。

如今的超然臺,雖非古跡,但仍著古意。臺上有一個小閣,墻壁上畫著當代畫家按照東坡《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詞所繪的彩畫。我們圍著韋力老師站成一圈,在畫上一同吟誦。誦讀的聲音使忽然看到那個離開湖光山色的杭州、本以為可以和在濟南的弟弟更近些、盼望著早日與之團聚的東坡,在中秋夜登臺望月,懷鄉(xiāng)思親,長嘆“此事古難全”。東坡定是在那夜色中,揮毫舉杯“把酒問青天”,然而又用“不應有恨”,將未能團聚的遺憾和對弟弟的思念、對百姓的掛念,都凝練成了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學課本中學過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王安石留下千古名句“世之奇?zhèn)ス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然而東坡偏不,針鋒相對在《超然臺記》中直言:“萬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瑋麗者也?!痹跂|坡眼中,世間萬物,山高水長,都可觀可賞,樂在其中,并不一定要登高爬上,尋個奇絕瑰怪,平淡、普通,也自得其樂。

我忽然來了靈感,跑向馬路對面的小賣部買來一罐可樂,對著超然臺前舉杯邀明月的東坡塑像,一飲而盡。咱也算是皆有“可樂”啦。

東坡尋盧敖 我們訪東坡

離開超然臺,前往盧山。行前,我特地找了一張北宋老地圖,把我們走過的足跡圈點標注。我們要尋的盧山,不是“望廬山瀑布”的廬山,而是取自秦代方士盧敖之名,相傳秦朝方士盧敖曾避難歸隱于此。蘇東坡在密州時,曾尋訪盧敖足跡,登臨此山,留下不少詩作。東坡尋盧敖,我們訪東坡。

山坡有些陡,韋力老師上坡有些吃力,我才知道偉岸高大的韋力老師,竟然有一條腿在早年尋訪中發(fā)生意外,目前靠義肢行走。平地和臺階在他的努力下不成問題,但是對于大角度的山體土坡,就顯得舉步維艱。但是老師沒有絲毫卻意,就算是拉是托,是扶是拽,也要爬上去親自一探。

山路一旁,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塊刻有“圣燈巖”題字的石碑,但是石碑立在路邊,看旁邊的巖石也并無特點,大家將信將疑。我猜測圣燈巖指的并不是石碑處的這塊巖壁,而是從石碑角度沿山路延伸盤升的方向望去,那個對面山丘頂凸起的高石。韋力老師聽后,也認同我的猜測。

由于森林防火的原因,護林員大叔讓我們就此折返,臨走前我總感覺在剛剛上山爬坡的某個角度,似乎看到石碑后面有幾行文字,準備下撤的我不甘心,還想一探究竟。我和其他幾位朋友三下五除二爬上了路基的土坡,翻到了石碑后面。果然,碑上有后人刻的東坡詩句:“石室有金丹,山神不知秘。何必露光芒,夜半驚童稚?!辈⑶抑赋鲞h處山上的高石正是東坡筆下的“圣燈巖”??吹讲孪氡挥∽C,我不禁喜出望外。我想當年東坡在山中尋訪盧敖足跡至此時的興奮,也正是如此吧。

山貴以常 高歌一曲“老夫聊發(fā)少年狂”

東坡在密州,有一首詞不得不說,那就是《江城子·密州出獵》。而我們此行要尋訪的另一個地點就是東坡當年密州出獵的地方——常山。初聞此名,我還以為是“常山趙子龍”的常山。后來才知道,音同字同,然而并非一處。韋力老師說,這就是“??睂W”的意義嘛。聽韋力老師講,這里之所以叫常山,是因為東坡來此山求雨,時常應驗。

一處荒草坡前立有石碑,注明“東坡狩獵處”?;牟轁M坡,想來是景區(qū)特別的安排。我們踏進長草中,又高歌了一曲“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只可惜我們沒有兵器棍棒,無法像當年的兵士們一樣擊地配合。

在常山東麓一側,距離蘇東坡狩獵地方不遠,還有一處雩泉亭。亭前題有一聯(lián):“山川不以人遇不遇而興云雨,君子不以人知不知而敦道德”。神山是不會三六九等見人下菜碟的,常山之意,在一切如常,不因是否遇人祈求而興云弄雨,就正如君子不因別人是否知道自己才故意標榜道德。山貴以常,人貴以恒。

那首《江城子》中有一句“親射虎,看孫郎”,小時候學此句不求甚解,后來才知道,蘇軾的出獵并不是個人游獵,而是報答山神的相助,報答百姓的追隨。之所以射虎,是因為古人認為龍虎相爭,取虎首祭祀以謝龍王降雨之恩。民眾們傾城而動追隨太守,太守心念百姓,一心為民,豪言:“鬢微霜,又何妨?”

在這首《江城子》橫空出世之前,宋詞只是“淺斟低唱”,而蘇子瞻一詞橫絕,宋詞從此有了“老夫聊發(fā)少年狂”,有了“酒酣胸膽尚開張”。如果說《密州出獵》是宋詞風格的分水嶺,那么密州也絕對是蘇軾的精神轉折。

丁家樓子村 東坡建的白鶴樓柱礎痕跡依稀

密州,究竟是什么樣的地方?在這并不富裕的土地上生發(fā)出過怎樣的力量,為才華橫絕的蘇東坡點燃了豪放的詞風?

北宋時期的密州,主要在今天山東省濰坊市的諸城地區(qū),也有一部分被劃入了今天的日照市五蓮縣。五蓮縣內有馬耳山和九仙山兩地,東坡在任密州期間曾在五蓮山留下“奇秀不減雁蕩”之句。

路過五蓮縣松柏鎮(zhèn)服務中心,我們向工作人員打聽蘇東坡在當?shù)氐奈奈镞z存,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可以去丁家樓子村看看,還熱情地為我們聯(lián)系了村書記丁超。北方農(nóng)村大多是平房,很少會蓋樓,我很好奇為什么丁家樓子村的村名中還有“樓子”二字?韋力老師說,有文獻記載,蘇東坡曾在九仙山腳下建過一座白鶴樓,想必村名正出自這里。

村書記丁超是個80后小伙子,皮膚黝黑,圓寸的發(fā)型像他講話的風格,直爽、干脆。聽聞我們此行專為尋訪東坡遺跡,他熱情地帶我們上山尋找。他說這九仙山的石頭可不一般,好多帶著字,早年村民沒有幾個認識,把刻字的石頭也當作石料賣,如今大家意識到了石刻的歷史價值,都保護了起來。閑談時一位八旬有余的老大爺自豪地和我們說:“這里的每一塊石頭都是風景?!?/p>

丁主任帶我們一路攀山來到一處十平米見方的石臺。石臺一側有一行狹窄的石階,想來這就是蘇東坡走過的了。臺上依稀還能看到柱礎的痕跡。如今樓已蕩然無存,聽丁主任說是毀于康熙年間臨沂的大地震。

雖然樓已不在,但是站上高臺環(huán)顧四周,依然可以感受到東坡當年發(fā)現(xiàn)此地時的驚喜。身后群山環(huán)抱,如九仙來賀,遠眺視野開闊,遠山連亙。走在前面的朋友忽然發(fā)出一陣驚嘆,我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石臺上刻的“白鶴樓”三個字還在,只需仰頭仔細端詳,便不難辨認出來。

丁書記說山上還有一處山間暗泉名為野鶴泉,既取閑云野鶴之意,又印證了當年山中真的可能常有白鶴飛過。野鶴泉再往上爬過一段陡峭石壁,半山腰處有一個開闊的涵洞,感覺能有二十平米大小,儼然一個天然客廳。洞外有一處題刻,題有“留月”二字,傳為東坡把酒賞月題刻于此。

從字跡上看,倒不似東坡筆體,眾人對此處是否為東坡真跡亦將信將疑。但是我倒愿意相信,最擅另辟蹊徑自得其樂的東坡來過這里。就在白鶴樓后面,這樣一處潺潺山泉,東坡怎能不知?就在山泉之上,這樣別有洞天的一隅,東坡怎會不往?涵洞之內,舉杯邀月把酒言歡,東坡怎不題詠?“留月”二字是不是出自東坡之手似乎變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明月依舊,山河不改,留月之情,古今一脈。

我們上山時,洞里坐著一家人,正在納涼休息。見我們一個個大汗淋漓爬上來,大叔熱情地邀我們坐下來吃點東西,大娘立刻遞過來油條和國光蘋果。聽他們口音是當?shù)厝?,背上來的吃的也不多,左右就是一家人的午餐。他們的熱情質樸,豪爽真誠,我忽然明白了東坡留戀這里的原因。

看瑯琊刻石 得知東坡是積極保護它的官員第一人

蘇東坡似乎有著用不完的能量,文章、書法、繪畫、美食幾乎沒有他玩不溜的。在密州期間蘇東坡也一點沒閑著,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民間得到一份瑯琊臺刻石的拓片,拓片字體雄渾圓厚,古意盎然。看到秦代的刻石,癡迷書法的東坡大喜,親自跑到瑯琊臺尋訪。東坡有此興致,我們豈能落下,跟隨韋力老師一道,登瑯琊,追古意。

瑯琊臺位于青島膠州。秦始皇初并天下,于公元前219年親巡東地,留下瑯琊刻石歌頌秦朝統(tǒng)一中國的功德。秦二世亦來此地,在后面增刻詔書。蘇東坡發(fā)現(xiàn)瑯琊臺的時候,瑯琊刻石已經(jīng)過了一千多年,很多字跡風化受損。蘇東坡和頗通秦篆的文勛一起在民間搜集的拓本,重新臨摹,并撰寫跋文于其后。蘇東坡是有文獻記載的、積極保護瑯琊刻石的官員第一人。

為何這塊碑刻如此重要?韋力老師告訴我們:如今書法,源頭都起于秦小篆?,F(xiàn)存的秦代刻石只有兩塊:泰山刻石和瑯琊刻石。瑯琊刻石刻文據(jù)傳為李斯所書,用筆勁秀圓健,結體嚴謹工穩(wěn),是秦代小篆的代表作,書風接近于《石鼓文》,但線條較《石鼓文》更顯敦厚,如今瑯琊刻石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有朋友問韋力,為何要這樣急切地尋訪。他回答:因為生活在一個慢不下來的時代,很多地方再不去看,可能就被后人遺忘了,甚至就消失了。

當我們在尋訪蘇東坡時,我們在尋找什么?尋訪蘇東坡“詩酒趁年華”的足跡,尋訪他“舉杯邀明月”的高臺,尋訪“老夫聊發(fā)少年狂”的豪邁,尋訪那片曾經(jīng)感動他感染他,使他開創(chuàng)豪放派詞風的土地,尋訪那被他的詩文他的政績所哺育的膠州熱土上的可愛的人們?當我們在尋訪蘇東坡時,我們在尋找什么?一路所見所感的一切,已給我們答案。

【授課記】

韋力現(xiàn)場授課計時一覽表

4月8日下午,超然臺講東坡生平,用時47分47秒。

4月9日上午,常山風景區(qū)雩泉亭前,講蘇軾與宋詞,用時30分33秒。

4月10日下午,焦竑狀元牌坊下,講焦竑功績,用時49分54秒。

4月11日上午,瑯琊臺風景區(qū),講述中國碑帖史,用時20分27秒。

4月11日下午板橋小鎮(zhèn),講述蘇軾與高麗亭館,用時15分。

4月11日晚,對東坡尋訪做主題總結,用時1小時11分。

4月12日中午,講花之安事跡,用時13分。

【隨手記】

※四大發(fā)明中的印刷術指的是活字印刷術,而不是印刷術。

※宋版書的珍貴不是因為它古老,而是因為它最接近于作者思想的原貌。早在明代嘉靖時,錢塘學者高濂就曾指出宋版書的優(yōu)點:“宋代刻書,雕鏤不茍,校閱不訛;書寫肥細有則,印刷清朗,故以宋刻為善?!彼约词顾伟鏁男?毙允亲顝姷?,這是它珍貴的本質。在這個意義上講,宋版書即使殘本也有價值,因為還有世間寫本在流傳,所以殘片也有校正的價值。

※中國的宋版書大部分是南宋本,北宋本極少,所以我們對宋版書默認是南宋版。

※書籍是傳承思想的,人類的文明之所以能向前推進,就是因為經(jīng)驗的積累,以前沒有其他媒介,所謂的經(jīng)驗只有書,所以人類的發(fā)展就是靠書的傳承。書不是為了讓人欣賞字體之美,也不是為了讓人欣賞裝幀如何漂亮,那全是附加之物。

※碑帖史就是中國書法史,而書法史是中國藝術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對文字有如此強烈的審美需求,這種觀念甚至影響到了周邊國家和地區(qū)。

北京青年報記者/王勉

【隨想記】

一方:聽他講課是一種享受

這次隨“青睞”跟韋力老師尋訪東坡,讓我近距離接觸到平時生活中很少能見到的名人。儒雅的韋力老師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親切,言談話語充滿激情,富于哲理。聽他講課是一種享受,他用平和的語調、通俗的語言講出讓從未踏足這一領域的小白都能聽得懂的學術問題和歷史沿革,你能從他的談吐中感受到他的睿智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感受到他的使命感和緊迫感。作為大學者他很隨和,不“端著”架子,和大家聊天談到過往的人生經(jīng)歷時既坦誠,又幽默。

艱辛的尋訪途中每每想攙扶韋力老師一把,但身單力薄的我知道自己的斤兩,無法助老師一臂之力。當你追隨著韋力老師,你能從另一個角度去體悟生命的執(zhí)著和堅定,你會對“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將苦其心智,勞其筋骨”有著更深徹的感悟。

漲漲媽:得到的答案遠遠大于小小的問題

不久前看過韋力老師的新書《擁書萬卷面百城》,一邊看一邊做筆記,來之前,在小本上列了8個問題要問韋力老師,現(xiàn)在,這些問題都得到了答案,不是一問一答,而是在韋力不同的講解、小課中,在尋訪中、聊天中,找到了答案,而且這些答案,往往遠遠大于當初那些小小的問題。

比如,為什么宋版書被追捧?比如,為什么中國人發(fā)明了活字印刷術,但善本書里的活字版很少?活字印刷也并沒有成為古代中國印刷的主流?

還有問題之外的更多收獲:比如,在瑯琊臺那次講解中,我一下理解了中國人對于書法線條美觀的固執(zhí)追求——中國人在紙上寫字是漢以后,但中國人使用毛筆是很早的事,寫在竹木簡牘上,再刻在石頭上,鑄造在青銅器上,希望文字可以久傳,希望它們是最美的,最莊重的,最有儀式感的,帶有神性的威權。這也就是為什么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車同軌,書同文,連書寫的樣式也被昭示了,李斯用秦小篆書寫的三塊秦代石刻,成為中國書法的高頭典章。

尋訪人文遺跡,現(xiàn)場體察,回溯歷史,和古人對話,讓歷史穿過我們的身體,得到的才是有血有肉的真東西。如果人文尋訪還能遇上像韋力老師這樣的學者,那就太幸運了。

感謝“青睞”。

蘭因:向外看世界,向內看自己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常山行。

當我們登上常山,看到了“東坡狩獵處”的碑刻。在空曠的山地上,大家豪情滿懷,齊聲朗誦“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里卷平岡?!甭曇粼谏介g回蕩。望山下,一片開闊。

之后,在雩泉亭旁,在一片竹林環(huán)繞中,韋力老師給我們講述東坡先生。他說:“大家為什么喜愛蘇東坡呢?因為他不僅才學高深,而且樂觀、灑脫、熱愛生活;不裝,活得真實?!毕﹃栁飨?,翠竹青青;清風徐來,花香陣陣。不遠處的一塊山石之上,刻有“仙人神椅”四個字。而我們,在這里聆聽老師講課,也猶如置身仙境之中。

世人皆知:東坡先生愛竹,“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韋力老師說:這片竹林會不會是當年東坡在世時就有的竹林呢?因為竹子是根連根,長出來多粗就一直是多粗。如果真是那樣,可太有幸了!

浮生:感嘆的是古人,也是自己

偶然聽說這次“青睞”活動,內容是膠東半島尋訪東坡遺跡,秒下單。一是素來對東坡先生欽敬有加,一直在探尋這種灑脫率性是如何“煉成”的;二是報社組織,還有藏書家老師同行,往文人堆兒里混也是心之所向。

行前幾天,習慣性地借來幾本關于蘇軾的書,想到自己要只讀經(jīng)典,放棄知識性的學習,終于沒有翻開。舍棄習慣,很難。好在有蘇格拉底的“我知道我不知道”墊底兒,于是很坦然地不對知識趨之若鶩,知道在智慧開啟之前,我不可能真的知道,那還執(zhí)著什么?知道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又能怎樣?

以前給學生講蘇詞,在講臺把自己慷慨激昂得熱淚盈眶、熱血沸騰。這次在密州東坡狩獵處,再讀《江城子·密州出獵》,內心涌出的是“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的無盡悲涼。都道東坡蕭然灑脫,卻也難掩悲涼的生命底色。尋訪遺跡,站在彼處,穿越時空回到彼時,感嘆的是古人,也是自己。這就是尋訪的意義吧。其實何須穿越,彼時即此時,那人即是我。

聽到韋力老師的慨嘆:“像這樣的山,再也爬不上去了。心里有很多感慨呀!”心下戚戚,卻也不知如何出言安慰。腦子里是弘一大師的絕筆四字:悲欣交集。不論東坡、弘一大師,抑或是普通人;不論是縱橫開闔、大起大落的人生,抑或看起來平淡如白開水的命運,都在這四個字里吧。

韋力老師說尋訪是一種行為藝術。我想那是對不可說的變通,是通達之后的一種態(tài)度吧。用文人自己的方式去追求心中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五天膠東之行結束了,好像什么也沒記住。好像自己跟以前不一樣了。一定是不一樣了。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現(xiàn)代青年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