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大洋洲藝術遠航到浦江 “大都會”展覽首次登陸中國-當前資訊

時間:2023-05-26 15:32:22    來源:新民晚報    

原標題:大洋洲藝術遠航到浦江(主題)


(相關資料圖)

“大都會”展覽首次登陸中國(副題)

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

6月1日,“時間的輪廓: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大洋洲藝術與傳承展”將在浦東美術館開幕,展覽展出“大都會”所藏包括大型雕塑、儀式面具、特色服飾和當代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藝術作品等在內的110余件/組作品,這些藏品時間橫跨四個世紀。這也是“大都會”展覽首次登陸中國。

搭建一座“橋”

相較于全球其他六大洲廣闊的陸地,大洋洲的地理與文化是一種全然不同的面貌與敘事,正是海洋定義了大洋洲地區(qū)人民過去以及未來的身份。對于該地區(qū)的居民而言,海洋是一條深度互聯(lián)的高速路——連接而非分隔不同部族,并將它們編織進一張充滿活力的交換與相遇之網。他們所處的世界,典型的特征是流動的、永不靜止的海洋景觀。

在展覽“時間的輪廓”中,以共同的祖先為紐帶,以木材、樹皮、纖維、貝殼和骨頭等多樣化的物質為媒介,藝術家們通過創(chuàng)作講述了有關起源、祖先力量、儀式知識與表演的眾多故事。大洋洲藝術的集中展示,重構了時間,讓“現(xiàn)在”“過去”和“未來”彼此交融。

“時間的輪廓”將浦東美術館的三層空間分成遠航、祖先和時間三大主單元、七個以島嶼群落為單位貫穿的小單元。從物質和精神雙重意義上的“航行”開始,展覽引入了藝術品作為“船只”的觀念,它載著人們穿越時間的海洋。第二部分“祖先”則延伸了這一概念,許多復雜的儀式藝術品是為了在部落中心的儀式屋中展示而設計的,儀式建筑本身被視為創(chuàng)始祖先的化身,先祖之力令其散發(fā)著“熾熱”的精神能量。最后一部分“時間”則探討了藝術在太平洋地區(qū)的影響,在展覽尾聲,視覺上充滿活力的藝術作品探索了大洋洲各部族如何利用藝術來操控時間。一棵樹的完整樹干挖空后雕刻而成的高聳槽鼓、來自托雷斯海峽島嶼的令人目眩神迷的龜殼面具……展覽為我們搭建起穿越至過去的橋梁,還令我們一窺來自祖先的智慧與知識如何對當今生活產生影響。

什么是“時間”

“時間的輪廓”的展覽題目與1962年耶魯大學教授喬治·庫布勒出版的書同名,而展覽以相似的視角,通過大洋洲藝術深入探討“時間”的物質特性:如大洋洲的居民是如何看待時間的?時間在紡織品、雕塑、繪畫等物質性留存中,以什么樣的形態(tài)呈現(xiàn)?以及人們如何通過這些“物”溝通過去與未來?通過對于大洋洲藝術的研究與呈現(xiàn),展覽希望讓觀眾感受到思想的多樣化與開放包容;亦提供一個反思的空間,讓人們看到并更好地理解我們與他者之間的聯(lián)結。

成立于1870年的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是美國最大的藝術博物館。洛克菲勒第三代家族成員、美國政治家納爾遜·A·洛克菲勒一生傾心于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等地的傳統(tǒng)藝術。自1930年代起,他開啟了針對這類非西方藝術近半個世紀的收藏之旅。1969年,納爾遜將超過3000件來自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藝術品贈與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象征著該館大洋洲藝術收藏的正式建立。恰逢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邁克爾·C·洛克菲勒一樓修葺和重構的契機,預計于2025年再度向公眾開放,大洋洲藝術藏品在近一個世紀內首次從大都會出發(fā)遠航。

展覽“時間的輪廓”由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洋洲藝術策展人瑪雅·努庫博士策劃,她說:“我們希望這個展覽能啟發(fā)您去思考人與自然的親密關系——以及我們每個人與土地和海洋的重要關聯(lián),在當下,這些關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我們去維護?!逼謻|美術館也是其展覽項目“時間的輪廓”抵達的第一站。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xiàn)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