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世界最資訊丨《我們的滾燙人生·騎行季》上路,為公益挑戰(zhàn)極限之旅

時間:2022-11-10 07:41:55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原標題:《我們的滾燙人生·騎行季》上路,為公益挑戰(zhàn)極限之旅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工人日報—中工網(wǎng)記者 陳俊宇

《我們的滾燙人生·騎行季》上周末播出了第二期,穿越沙漠之旅還在繼續(xù)。56歲的任賢齊、55歲的鄭鈞、48歲的張震岳、43歲的郝云與吳卓羲加上36歲的仁科,毅然踏上了這場考驗身體與心理極限的絕地騎行。沒有人打退堂鼓,如郝云所說:“我看到一個沙坡、一個沙峰,雖然很高、很陡、很難,我要是都沒有沖動想去沖一下,我之后一定會后悔的。”

從《我們的滾燙人生》第一季的職業(yè)體驗勵志真人秀定位,到這一季打造“國內(nèi)首檔摩旅挑戰(zhàn)真人秀”,變化的是形式,不變的是其主題與精神內(nèi)核。在沙漠深處,哥哥們勇往直前的勇氣和不懈的熱愛,也引出了節(jié)目的主題:什么樣的人生才算得上滾燙人生?

第一期還是感受摩托騎行的簡單模式,第二期突然開啟地獄模式,最終完成308公里高速公路、15公里峽谷路段和25公里沙漠穿行的壯舉,這樣硬核的“滾燙”是在屏幕上不多見的。而他們的挑戰(zhàn)與收獲,也在與治沙植樹人員的交流中,給觀眾帶來了更多的震撼、思考與能量。

把車停穩(wěn)在阿拉善沙漠出沙口的一刻,經(jīng)驗豐富的教練錢佩隆感慨哥哥們是“史上最快的速成班,穿越了這么大的沙漠”。在進入沙漠之前,他們在一天的訓練時間里,高效地掌握了沙坡、沙坑以及流沙等復雜地貌的應對方式。

而成績背后,是一群為了完成夢想奮斗的普通人。為了保證團隊整體的訓練效果,其他人會陪著經(jīng)驗相對最少的仁科一直練到技能熟練掌握;許久沒有騎車的鄭鈞獨自加練,甚至在晚上吃飯的時候累到手抖而拿不穩(wěn)筷子。

但這樣的內(nèi)容此前并不多見?;蛟S主要原因就在于摩旅節(jié)目的拍攝難度太大,團隊需要在各類復雜地貌下完成工作,嘉賓往往也會面對更大的風險。正因為如此,節(jié)目組選擇的幾位哥哥是有不同程度摩托技能和經(jīng)驗,且有著對摩旅充分的熱愛和冒險精神的。

《我們的滾燙人生·騎行季》不但在展示美,更想探究美背后的故事;讀懂車輪所向的土地,讓這趟哥哥們的夢之旅,有了根植于土地的意義和價值。

離開出沙口后,他們在沙漠的邊緣見到了吳向榮和他負責的鎖邊基地,即“阿拉善騰格里沙漠鎖邊生態(tài)公益項目基地”,所謂“鎖邊”,就是通過種樹鎖住沙漠的移動和擴大趨勢,并慢慢地去修復它里面的一些生態(tài),逐步地把它穩(wěn)固下來。

“二十年建造生態(tài)鎖邊林,減緩沙漠化進程”,聽到在這里發(fā)生的故事,郝云首先提起了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他所在的北京二十年前一直面對著來自西北地區(qū)的沙塵暴,而現(xiàn)在幾乎已經(jīng)看不到了。原來相隔數(shù)千公里、發(fā)生在沙漠的防沙治沙工程,其實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而鄭鈞回憶起自己的父親就曾是三北防護林的工作人員,參與完成了主要的前期調研;這也讓吳向榮不禁感慨:“那個年代,條件那么艱苦,但中國防沙治沙的基礎就起源于那個時代。”幾代人的治沙夢,在他們的交流中呈現(xiàn)為這片土地上幾十年的壯闊史詩,那份熱忱與壯志,改天換地的奇跡,都讓觀眾對這里防沙治沙的功績有了更深的認同感和敬意。

關注腳下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與故事,讓《我們的滾燙人生·騎行季》成為一次“公益行”,不但帶觀眾們深入體驗了中國西北生態(tài)的形象變遷和價值,也讓觀眾更具代入感地感受防沙治沙工程背后的考量與付出。而烏蘭湖的美麗,讓這種守護的價值無比生動地呈現(xiàn)在眼前。

面對那片殷紅的湖水構成的“地球心臟”,任賢齊感嘆著:“或許你會覺得這個湖沒什么了不起的,但是一個湖的枯竭或是被生態(tài)浩劫毀滅之后,它會擴及到整個地區(qū)的生態(tài)。”呼吁大家愛護大自然的背后,是一檔節(jié)目、一群人對生活保持熱愛,更對明天保持期待。

標簽: 防沙治沙 挑戰(zhàn)極限 熟練掌握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現(xiàn)代青年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